强“造血”功能 甩贫困“帽子”——我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拓宽百姓致富道路综述
砥砺奋进的五年·柳州足迹|时间:2017-06-15 11:32 来源:柳州日报 评论:0 点击:4679
昨天,在柳江区进德镇果蔬产业示范区,乐山村党总支部书记覃广进和农民在查看特色农作物的长势。日报记者 陈健明 摄
覃广进说,该总支部有77名党员,他们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大显身手并带领农民致富、帮助贫困户脱贫。当地农民除了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外,还可以到示范区工作,每月赚取2000多元的工资。去年,该村有7名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现在我养了300多只土鸡,等卖出去后,应该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近日,柳城县凤山镇头塘村贫困户周其文在自己的庭院,看着一只只个大体壮的鸡,眼里充满期待。为了让村民发展产业、摘掉“穷帽”,从去年起,柳城县头塘村在实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中,采取单项“寄养”的方式,由农户利用家庭院落养鸡,企业和合作社负责销售,使村里的贫困户收入明显提高。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自我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突出抓好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抓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在鹿寨县鹿寨镇独羊村,贫困户张永保对今年实现脱贫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我们只管把土猪养好,其他的事由合作社去办。今年准备在合作社养50头猪,到了年底我就能脱贫了。”原来,张永保去年申请了扶贫贷款,入股村里的专业养殖合作社,今年土猪出栏后,合作社保价收购。另外,他还会有入股分红的稳定收入。
发展产业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越走越宽。目前,我市各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正向着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例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龙口村,以前是以传统杉木种植为主。近年来,龙口村通过金融扶贫帮助贫困户获得资金支持,并通过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带动,发展高山百合、林下灵芝种植,以及黄牛、黑香猪养殖等产业,形成了家家户户发展产业的可喜局面,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1%,整村实现脱贫“摘帽”。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林略村则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培育电商和发展农业旅游的基本脱贫思路。
五年来,精心开展结对帮扶、社会帮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精准脱贫工作,一些贫困群众和贫困村脱了贫摘了帽。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柳州足迹”全媒体大型主题报道中,本报将开设“脱贫奔小康”子栏目,以走转改的形式,以百姓的视角,讲述贫困群众的脱贫故事,阐述精准脱贫的“柳州路径”。
五年发展之路,是我市提升百姓满满获得感之路。五年来,我市把民之所望化为政之所向,让九年义务教育农村10多万学生吃上免费午餐;免费开放市属所有公园、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广大市民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柳州足迹”全媒体大型主题报道中,本报将开设“满满获得感”子栏目,讲述百姓生活在柳州的幸福故事,阐述民生改善的“柳州示范”。
五年发展之路,是我市推进“五位一体”迈向新台阶之路。五年来,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花、结果丰硕。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柳州足迹”主题报道中,本报将开设“撸起袖子干”子栏目,讲述“实业兴市,开放强柳”的奋斗故事,阐述全面发展的“柳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