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柳州造出第一辆“木炭车”。至今,已经过去整整90年。
2023年,又是一个注定被醒目标注在柳州发展历史中的年头。
这一年,中国汽车出口预计超过500万辆,并将首次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这一年,柳州汽车历年累计出口量突破100万辆,并开启建设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新征程,对内强链补链延链,对外组团出海参与全球竞争,在世界汽车版图中确立了中国柳州的坐标。
柳州汽车何以自信地立于世界舞台、参与全球竞争?汽车累计出口突破100万辆、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是表象。当下,柳州正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中,诚意“引进来”的同时,也潇洒“走出去”,创新求变,向海图强,让品牌叫响全球。这,才是内核。
从为我所用到向海图强
回望这一路,从主动引进技术、产品、企业,到积极“走出去”拓市场、建基地、树品牌,柳州汽车终于自信地立于世界舞台。
90年上下求索,往事并不如烟。
1933年,留法归国的爱国工程师汤仲明无私传授发明技术,帮助柳州生产出广西第一辆“木炭车”,这里也成为“广西机械工业摇篮”。
1969年,柳州人靠着一张汽车图纸“依葫芦画瓢”,敲敲打打出广西第一辆汽车,拉开了广西现代汽车工业历史的帷幕。
上世纪80年代初,柳州人将一辆日本三菱汽车拆成5500多个零部件,靠着手工测量、绘图、做模具等“土办法”,制造出广西第一辆微型车。
之后,柳州汽车稳步前行,畅销国内,历史的转折也悄然出现。
1990年,柳州汽车首次扬帆向大海,目的地是泰国。
2017年,上汽通用五菱建成了中国在印尼投资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五菱印尼基地。扎根印尼多年,企业带动17家国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抱团出海”,为当地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
2019年,东风柳汽成为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的首家中国车企,借力数字贸易,柳州新能源汽车在去年叩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今年,中国汽车紧抓新能源风口,加速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弯道超车,柳州的表现则尤为精彩。
乘着贸易东风,中国外贸“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闯出“新天地”,柳州占了两样——先后在海外上市发布7款新能源车型,出口锂电池前三季度同比增长超450%。
继2022年被选为G20峰会官方用车后,五菱Air ev今年又成为第43届东盟峰会官方用车。这款“中国小车”多次服务国际会议,始终保持零故障纪录,广泛获得各国代表点赞,聚焦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目光,展现了中国制造的风采。
在有着“汽车奥运会”之称的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东风柳汽四款新能源汽车发布上市,更加深入挺进欧洲市场。“今年我们出口汽车突破3.3万辆,再次创造了全年汽车出口量历史新高。”企业市场部部长张峰告诉记者。
从模仿别人到自主创新
从“依葫芦画瓢”制造车,到“跳起来摘桃子”智造车,柳州人深知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10月27日,位于柳东新区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的岛式精益智造工厂正式投产。走进这里,记者仿佛踏入了“未来世界”。“该厂打破了百年来传统的流水线式制造模式,一组组机器人围成一个个‘岛’,通过云端调度控制,实现了高效、柔性的生产。”上汽通用五菱制造工程经理韦军说,这里几乎融合了全行业的前沿技术,包括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智能感知、人机协作等。
其实,上汽通用五菱近几年来一直专注于前沿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刘昌业介绍,团队先后完成30余种控制器的软硬件自主开发及量产,在整车上累计完成4000万颗国产芯片装车应用。
青春有力量,未来有希望。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这群胸怀“造车梦想”的工程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老一辈柳州人是否会想到,几十年后,柳州会用机器人生产汽车,而且柳产新能源车反过来被其他国家拆解、学习?
也是越发强大的技术实力,给了柳产汽车“做自己”的底气,让“柳”字号叫响全球。
这一点,巴拿马商人罗伯托很有感触。
由于频繁在巴拿马及周边国家看到东风风行这个品牌的中国汽车,今年3月,罗伯托通过跨境电商与东风柳汽工作人员第一次“越洋网聊”,并开始了他进入汽车销售行业的首次创业。就这样,未曾谋面的经销商和车企成为“亲密伙伴”,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一份又一份订单发过来,一批又一批汽车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