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的谜团为何现在才解开?
——柳江人生活年代锁定背后的新闻

1号首屏|时间:2024-05-08 09:39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5月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人员,通过地层与年代学综合研究,解开了长达66年的年代学谜团,将柳江人的生活年代锁定在了距今3.3万年至2.3万年(此前报道:《远古发现|距今3.3万年至2.3万年!早期现代人“柳江人”生活年代锁定了》)。这项研究将柳江人化石真正归入全球早期现代人演化序列,为探讨整个欧亚大陆现代人的迁徙扩散模式提供了关键新数据。

柳江人复原雕像。 全媒体记者 朱柳融 摄

那么,为何柳江人年代学的谜团66年才得以解开?

当天上午,记者赶到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和通天岩洞现场了解到,1958年9月,新兴农场工人在通天岩洞内挖硝泥时,发现了古人类头骨及部分肢骨化石。根据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吴新智等专家的研究,该化石属于一名约40岁、身高约157厘米、体重约52公斤的男性个体。该化石人类被定名为柳江人。

通天岩洞。 全媒体记者 朱柳融 摄

业内人士认为,柳江人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化石人类骨架之一,其完整程度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均较少见,对研究大区域内现代人的演化和扩散模式起到关键作用。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展出的柳江人骨架化石(复制品)。

自柳江人被发现以来,围绕其体质形态、年代断定、演化地位、扩散迁徙等问题,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柳江人实际生活年代各方说法不一,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柳江人的生活年代至少可追溯到6.7万年前,甚至可能是13.9万年前至11.1万年前或更久远至15万年前。

当天傍晚,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取得本项研究成果的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邢松。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由于柳江人化石并非考古发掘出土,出土层位信息模糊,前人的测年结果能否真正代表柳江人的实际年代存疑。因此,柳江人的实际生活年代也成为困扰学界66年的谜团。

为解开这一谜团,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成研究团队,并与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澳大利亚人类演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对柳江人的实际生活年代进行研究,开展了一系列放射性年代测定和地层沉积学等综合工作。

研究团队在通天岩洞内采集研究样品。 (受访者供图)

“我们最初是通过铀系法直接测定柳江人的化石碎片以限定其最小年代,没想到结果让人意外!”本次研究团队中负责铀系测年的南京师范大学邵庆丰教授说,团队成员采集了从柳江人左侧股骨掉落的骨头碎屑,使用铀系法测定其年代约为2.3万年前至2.2万年前,对颅骨上中门齿掉落的牙齿碎屑进行铀系测年,得到了更加年轻的结果——1.9万年前,这与此前的研究成果相差甚远。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展出的柳江人骨架化石图片。

该团队另外一名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葛俊逸说,这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年代的差异可能源于对柳江人出土地层的记录和判断不准确,也就意味着已发表的年代数据大概率不能有效指示柳江人的真实年代,需要开展新的工作内容确定其出土位置。

那么,柳江人到底出土自通天岩洞地层沉积序列中的哪一层呢?为解答这一疑问,研究团队自2020年起,曾多次深入通天岩洞,开展相关研究。

研究团队将在柳江人左侧股骨的髓腔中发现的红棕色黏土沉积物,与洞穴地层沉积物进行对比研究,包括颜色、粒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最终确定了柳江人的出土地层。“确定出土地层后,我们对该地层的沉积物及整个堆积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多方法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出土地层距今约3万年至2万年,与初步的柳江人化石铀系测年结果相印证。”葛俊逸表示,科研人员还对柳江人左侧股骨进行更为详细的微损取样和铀系直接测年,得到化石的铀系年龄范围约距今2.3万年至2.1万年。

如上所述,人骨的直接铀系法获得的年代代表了标本的年代最小值,这与沉积物测年所得到的年代区间相符。至此,该项综合研究工作系统性地完善了柳江人化石的年代学研究工作。

邢松说,柳江人的生活年代锁定在距今3.3万年至2.3万年,这与柳江人的体质形态相吻合。“这个结果就像一颗图钉,定格了柳江人生活年代的历史坐标,让人们对其演化研究不再被年代的不确定性困扰了。”

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

全媒体记者 李广西 朱柳融 周仟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