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专家的“禾下乘凉梦”——记柳城县杂交水稻育种科研工作者刘庆辉

1号首屏|时间:2024-07-28 10:42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7月17日,在柳城县沙埔镇青石村的一片稻田里,机器声隆隆,正在收割的是被柳城县杂交水稻育种科研工作者刘庆辉称之为“辉煌1号”的杂交水稻科研品种。刘庆辉种了一辈子水稻,今年已81岁高龄,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坚持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最近,他因追求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止的敬业精神,成为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别的候选人之一。

微信图片_20240728104247.png

7月15日,刘庆辉在查看水稻成熟情况。

种田一辈子 研究水稻一辈子


“再过几天就可以收割了。”7月15日,身材瘦小的刘庆辉站在试验田前,用手抓起一把稻穗放在掌心上认真观察,一颗颗金黄色的稻谷,在他饱经风霜的手掌上,显得异常醒目。


“种田一辈子,研究了一辈子的水稻,现在80多岁了还停不下来。”站在一旁的刘名勇望着老父亲说道。


刘庆辉,1943年出生,初中文化,因勤奋好学,1963年,刚满20岁的他就被推选到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所)上班。在农科所短短3年时间里,他学到了很多水稻种植的技术。回到柳城县青石生产队后,他凭借在农科所学到的知识,当起了农业技术指导员。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提高稻田产量,刘庆辉大胆创新,和生产队协商,拿出数亩试验水田,专门用于试验杂交水稻品种。经过他的改良,稻田实现了增产,很多农民远道而来向他取经,他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水稻专家。


可刘庆辉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离专家还远得很,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1976年,当得知袁隆平团队在广西博白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他当即报名参加,由此学到了更多关于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知识。


不过,让刘庆辉作出要亲自培育优质稻种决定的,是源于1998年的一次“意外”。


为了心中梦想 坚持不懈攻坚克难


没有好的种子,就难有好的收成,刘庆辉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1998年春,他到街上买稻种,育苗时却迟迟不见发芽,检查发现买到的是劣质稻种。一些村民知道后开玩笑说:“你不是学过育种吗?自己培育出来就不怕被骗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庆辉从中意识到劣质种子的危害,于是下定决心育种,拿出家里的两亩水田进行育种试验。为了学到杂交水稻先进的育种方法,他到博白、象州等地,虚心请教各地的育种能手,同时从各地挑选优质稻种,回柳州再进行稻种杂交,以挑选出符合本地生长的杂交稻种。


然而,育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刘庆辉遭遇了重重困难。首先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他为此花光了积蓄。其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比如,在一次杂交稻种的培育中,水稻一度长势喜人,可就在即将收获之际,突然遭受病虫害侵袭,导致两亩试验田功亏一篑。


这让刘庆辉明白,优良的稻种不仅产量要高,口感要好,还要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他心目中对优质稻种的定义。苦于知识有限,他的育种之路异常艰难。尽管如此,他为了心中梦想,坚持不懈,攻坚克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和试验,刘庆辉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成功将白壳油占和粤香占杂交,育成了优质稻种——柳沙油占202。


经过几年的种植试验,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给他颁发了《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06044号,在品种育成人名单中,刘庆辉位列第一。该品种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


刘庆辉表示,在柳沙油占202稻种得到推广种植后,他又开始了新稻种的培育,目前正在研究的品种为“辉煌1号”。


八旬专家科研不止 潜心育种孜孜不倦


在刘名勇家门口的围墙下,摆放着4个泡沫箱,箱里装满泥土,土里生长着几蔸禾苗。


“这是父亲用来研究的。”刘名勇指着禾苗说,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是父亲每天的“必修课”。


7月17日,天气晴朗,是“辉煌1号”杂交水稻收割的日子。刘庆辉早早地来到试验田,静静地站在田间,望着自己收获的成果。


刘庆辉说,“辉煌1号”具有抽穗整齐、耐肥抗倒伏、病虫害少、容易种植等特点,经2023年试种,亩产达到了1000斤。不过,今年由于抽穗时降雨天气较多,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因为有一些秕谷,所以今年亩产800斤至900斤。”刘名勇说,父亲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研究出“产量高、病虫害少、口感好”的本地杂交稻品种,接下来他们将和父亲一起继续努力。


“晚稻要扩大种植面积。”刘庆辉说,经过几次耕种,他认为“辉煌1号”基本具备了新品种一定的优势。待晚稻种植的时候,他计划将稻种送给村民种植,扩大该品种的种植面积,以做进一步检验。


“他这种敬业奉献精神,非常值得学习。”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文科表示,刘庆辉八旬高龄仍坚持开展育种科研,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充分发扬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他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非常可贵,值得晚辈学习。


生命不止,研究不止。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之子,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刘庆辉说,他将继续做好一名稻田的守望者!

(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报道摄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