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宇良(右)指导小学生做实验。 全媒体记者 朱柳融 摄

学生打开“希望科学+”实验盒子。 全媒体记者 朱柳融 摄
9日,广西“希望科学+”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暨龙城“希望科学+”班开班仪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睦镇中心小学举行,30名学生用刚刚收到的“希望科学+”实验盒子,在青年科普志愿者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这场活动是“希望科学+基金”成立以来开展的首次活动。
看着孩子们睁大眼睛,沉浸在实验里,“希望科学+基金”创始人——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宇良满脸笑意。
今年3月,陈宇良向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设立“希望科学+基金”,自2024年起每年捐赠10万元,持续10年,累计100万元。这一善举获得媒体广泛报道,让更多人看到了一名青年教师身上展现的无私大爱。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给我十年,我要通过努力去做一件大事,用行动回报社会。”2014年11月27日,陈宇良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十年之志,如今终于初见成效。
为何会立下这样的“十年之约”?陈宇良答道:“因为自己淋过雨,知道贫穷的滋味,所以想尽自己所能为别人撑把伞,让别人像我一样,有机会梦想成真。”
沐浴光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摘自陈宇良2014年11月27日的日记
“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大学时期,打一份饭,先吃一半,留一半晚上泡水吃。”谈起曾经尝过的贫穷滋味,37岁的陈宇良记忆犹新。
出生在贵港市农村家庭的陈宇良,10岁时,偶然阅读了一篇科学家立志报国的文章。孩童懵懂,不知科学为何物,却被这份精神深深感动。
“我当时在日记里写下了三个理想:读博,成为一名科学家;出国深造,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成为一名慈善家,回报社会。”陈宇良说。
为了实现梦想,长大后的陈宇良养成了严格自律的习惯,每天坚持锻炼、制作计划表、写日记等。就在陈宇良朝着理想奋斗时,2006年,家里的经济陷入困境。
那时,陈宇良正在广西工学院(现广西科技大学)读大学,父亲患强直性脊柱炎无法工作,做生意失败还欠下不少债务,弟弟上学也需要开支。一家四口的生活,仅靠母亲打零工维持。
“最难的时候,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90元。”陈宇良说,“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我发传单、摆地摊、卖电话卡、推销学习用品等,能做的工作都做过,每个月还寄钱回家。”
有人问,半工半读如此辛苦,为什么不申请助学金?“我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他跟我说,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我们不要给国家增添负担。”陈宇良说,直到大三备战考研,无暇兼职,他才申请了助学金。
因成绩名列前茅,陈宇良曾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拿到奖学金时,我感觉空气都是甜的,对未来充满希望。”陈宇良回忆说,他更加坚定了读研、读博的想法。
点点微光汇聚,为星夜兼程的人照亮黑暗。2010年,陈宇良考上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却因无法负担学费陷入两难。此时,广西大学向他抛出橄榄枝,为他免除了学费。最终,陈宇良选择调剂到广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13年,陈宇良以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被保送广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即将实现他人生的第一个理想。可是,母亲却在这时病倒了。是参加工作挣钱养家,还是继续追梦?陈宇良再次面临两难抉择。
这时,陈宇良获得了来自希望工程的帮助,这让他一生难忘——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送来两万元“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
“关键时刻,有人能‘雪中送炭’拉你一把,真的会改变你的一生。”陈宇良感慨地说,这是他追梦的底气和动力,让他能继续读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日记里,他立下了回报社会的“十年之约”。
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强,陈宇良获得广西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奖学金资助,到美国一所高校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让他有机会实现人生的第二个理想。
“这是对十几年坚定信念的肯定。原来,‘梦想成真’真的可以通过努力付出来实现。不忘初心,全力奋发,为祖国强大而学习。等我!”2015年4月19日,陈宇良初到美国,日记中难掩激动之情。
追逐光
想想和自己生活太相似了,这么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却无法去追梦,好难!好吧,那我就再多帮助一个孩子。
——摘自陈宇良2013年3月3日的日记
在陈宇良的日记里,“言出必行”四个字时常出现,仿佛誓言一般。
2018年,陈宇良取得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他放弃企业优厚的条件,到广西科技大学任教,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
“大学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关键。能到高校教书育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陈宇良说,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在大学任教期间,陈宇良依旧保持着一股拼劲,几乎将所有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既是同事又是妻子的覃爱媚感触颇深。“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有时候他干脆住在办公室。”覃爱媚说:“他忙起来经常不吃饭,饭菜做好送到办公室也不记得吃,真的是废寝忘食,我经常要监督他吃饭。”
在陈宇良的办公室,一张0.6米宽、1.8米长的木床靠墙摆放着。
“之前睡坏了3张折叠床,这张床是同事送的。”陈宇良认为,他虽不是聪明的人,但一定是能坚持的人。“想当一名好老师,就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只有站在知识发展前沿,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知识。”
目前,陈宇良不仅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还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在严谨治学的同时,陈宇良对学生的关爱,从未停止。
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黄先发,不仅是陈宇良的学生,也是他的科研助理。谈起老师,黄先发满是感激。
“我的父母都是务农的,弟弟和我同一年上大学,经济压力比较大。”黄先发说,陈老师知晓这一情况后,聘请他为科研助理,除了科研助理补贴外,每次还自掏腰包多给他四五百元。“他经常在学习、生活上激励我,让我从一个说话脸都红的人变得活泼开朗。遇到陈老师,我真的很幸运。”
正在深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培泽,在广西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也得到过陈宇良的资助。
“我来自农村,家庭困难。陈老师一直鼓励我,要努力提升自己。在节假日时,他还给我几百元或者上千元,希望我能过得好一些。”李培泽说,陈老师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他考上博士。“以后我会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像黄先发、李培泽这样获得陈宇良经济资助的学生还有很多。
“我得到了那么多帮助,让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所以特别能理解他人的难处。”陈宇良说,当看到家庭困难的孩子,他总会忍不住伸出援手。“有时候,工资还没发,就先借钱,帮他们渡过难关。”
覃爱媚一直默默地支持陈宇良。“认识他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资助学生很大方,生活却很节俭,到现在还穿着高中时期的衣服。”
参加工作后,陈宇良在经济上陆续资助了数十名困难学子。经他指导(包括联合指导)毕业的多名硕士研究生中,已有14人在中南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成为光
希望通过我的捐赠,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探索未知的世界。
——摘自陈宇良2024年3月13日的日记
“加油,好好学习!”9月9日,在“希望科学+”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现场,陈宇良给孩子们送上“希望科学+”实验盒子,并鼓励他们。
看到大苗山孩子脸上洋溢的笑容,陈宇良觉得盒子上印着的“希望科学 点亮梦想”更有意义了。
“设立‘希望科学+基金’,就是希望能够将科学梦的种子播撒到偏远地区孩子的心中,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助力国家科技的发展。”陈宇良说,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5周年,能在今年履行“十年之约”,他感到非常幸福。
正如陈宇良期盼的那样,“希望科学+基金”将通过发放助学金、举办科普公益课堂、开展科技研学营等形式,点亮更多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然而,“希望科学+基金”的设立并不那么顺利,因担心家人不支持,陈宇良曾彻夜难眠。
“他从来没有和我说过这个计划,要启动了才和我说,应该是担心我不支持他吧。”覃爱媚说,家里要负担房贷,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身体不好,看病也需要用钱,两个小孩还小,而她正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他一人养家,还要捐款,压力真的很大。”
尽管担心丈夫吃不消,覃爱媚最终还是选择支持丈夫。“我相信,任何困难只要我们一起携手克服,总会过去的。”覃爱媚说,丈夫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帮助别人的同时,也给家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没理由不支持。
正在广西大学读博的刘志华,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也曾获得陈宇良的资助。今年3月,陈宇良邀请她参加在南宁市举行的“希望科学+基金”捐赠仪式。
“我到了现场才知道,陈老师又干了一件大事,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刘志华说,这样一个有大爱的人就在自己身边,她深受触动。“我以后也会像陈老师一样,在科研上严谨认真,对需要帮助的人,也尽己所能伸出援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干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陈宇良,正是这样一滴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滴水之恩汇聚成涌泉,让其与一名又一名需要帮助的学生相遇,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有人说,“凡人善举”之所以最具感染力、最暖人心,是因为他们来自于我们,我们同样可以成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