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一座有温度的“好人之城”
——从一次次善行义举看柳州闪烁的文明之光

1号首屏|时间:2024-11-01 10:03作者:全媒体记者 陈粤 来源:柳州日报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20330205456.jpg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高楼大厦的数量,而在于市民生活的细微之处。


10月以来,柳州不断涌现令人感动的善行义举,有英勇救助溺水少年的普通市民,有协助车祸救援的高中生,有在列车上接力帮助病患孩子的乘客与工作人员,有为儿童福利院孩子编织爱心毛衣的耄耋奶奶……


这些平凡而真挚的善举,如秋阳温暖着人们的心,展现了柳州人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彰显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明底蕴和温暖的人文情怀。


善行义举  温暖人心


不久前,市民杨立华在柳江边玩桨板,突然传来求救声,他循声望去,发现不远处有三名少年在河里挣扎,有人溺水了,他迅速把桨板划过去,挽救了三个年轻的生命,成为他儿子心目中的大英雄,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柳州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纪鑫磊在路上偶遇一起交通事故,主动上前协助救援并拨打急救电话,还在现场设置警示物提醒过往人员和车辆,避免发生二次事故。这些善行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让越来越多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柳南区南站街道利民社区的89岁“毛衣奶奶”张凤云,用巧手编织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毛衣,通过社区联系市儿童福利院,将这份心意送到更多孩子手上。在柳州火车站进站口,热心交警韦春剑、朱维平帮助在北京工作的柳州人王女士将沉重的行李拖到安检处,让她感到十分亲切。


今年重阳节,柳城县凤山镇对河村荡坪屯村民自发组织敬老活动,退伍军人张翼飞捐出10万元给百岁老人发红包;在柳州恒达巴士公司的71路“红色专线”上,司机梁春燕为老年乘客送上写有“福”字的红色中国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这些善行义举如同点点星光照亮柳州,传递着正能量和温暖,更彰显了柳州人的善良和担当。


善举涌现  传承美德


这样的好人好事在柳州层出不穷,正是这座城市优良传统的体现,而杨立华、纪鑫磊的成长经历也蕴含着柳州人民的善良与担当。


“我从小就生活在柳江边,这里的水养育了我,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会选择去救人。”杨立华自幼在柳江边长大,水性好,曾经做过游泳教练,时常在外出游泳时帮助不会游泳的人。他说,他的车里常年放着救生绳、救生圈等救援工具,“说不定哪天会派上用场,在紧急关头这些工具可以救己或救人。”


“我的父母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什么是善良和担当。”纪鑫磊从小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懂得助人为乐是美德。他们的善行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更彰显了柳州人民的优良传统。


每一份善举都被铭记,每一份温暖都在传递。


回顾过去,柳州不乏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英雄人物:从2018年卢明华、韦绍明、郭浩彦在柳江大桥上的英勇瞬间,再到2021年朱天林、巫国威、张树泽的“教科书式救援”,这些平凡英雄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同时,韦巧云、洪钢等社区乐于助人模范,以及罗瑞可、陈仕航等热心人士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刻内涵,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柳州人不断前行。


如今在柳州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许多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为孤寡老人送去关爱与陪伴,或是为生活困难的孩子们送去书籍与希望。在他们之中,既有像杨立华和纪鑫磊这样的年轻人,也有许多年长的市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爱与温暖。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大力弘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必然要求。”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冯丕红教授表示,柳州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通过加大好人宣传力度、开展先进事迹巡演巡讲、完善道德模范褒奖关爱机制等措施,在全市形成了崇尚好人、学习好人、关爱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冯丕红教授还表示,重振柳州需全市努力,更需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精神。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发挥表彰示范作用,弘扬新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扩大社会效应,整合资源力量,完善工作格局。同时他还呼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作为柳州市民,我们应向榜样学习,向先锋致敬,与好人同行,争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美德的传承者、实践者。”


据统计,目前,我市已有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7人、获评自治区道德模范13人、获评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17人。此外,还有253名各类道德先进典型在全市范围内发挥着榜样引领作用。


“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柳州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冯丕红教授表示,柳州是一座有温度的“好人之城”,这种温情和力量将不断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公益事业,为柳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