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现场)
每一个人都想改变命运,汪长尺却想方设法将亲生儿子送到有钱人家,从而“篡改”令人绝望的贫困。许多人读了之后说这是一个绝望的故事,那么,作家东西写这样一个故事,是想指点我们在苦难面前如何寻找灵魂的出口,还是表达一种决绝之后的希望——我国著名作家东西十年磨一剑,其新作长篇小说《篡改的命》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日前在全国热销,稳居当当网新书榜前10名。
看过《篡改的命》的许多读者会有一种感受:每个人都能从小说里发现自己,或者找到共鸣……昨天上午,本报社邀请东西做客新媒体中心,畅谈创作思想,介绍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生——
我能从汪长尺身上看到自己
■主持人:为什么会写这本书?《篡改的命》写改变命运的故事,主人翁汪槐、汪长尺两代草根的逆袭之路。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怎么挣扎,却是越挣扎苦难越深重。是不是抗争不过的命运,只能篡改?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你想表达的肯定不是绝望。那么,你希望带给读者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希望?
■东西:每个人都想改变命运,不管你是草根还是高富帅。因为好的想更好,糟糕的想改好。而“篡改”,是一种非常规的改。有人篡改历史,有人篡改年龄,有人篡改性别,《篡改的命》的主人公汪长尺却只能改命。他几经挣扎几近绝望,最后无奈把亲生儿子送到有钱人家;而且,为了保全儿子的好命,他自己选择了去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极致,并非生活的常态,但却是现实现象的指向。小说需要选择一个特殊的现象,所以我就定位在“篡改”上。
很多人能从汪长尺身上看到自己,我也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只不过,我比他幸运。现在每次我回乡,看到我的同龄人站在村口看。他们在看什么呢?是对回乡的人的好奇,还是想窥探改变命运的路径?我想,在他们心里,都会有一个汪槐。
汪长尺身上集中了中国最底层的农村青年的悲催命运。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就是高考。可是,他超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20分却被人冒名顶替而没能上大学,从而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将家庭的苦难推上了新的极致。汪长尺都不能算是一个屌丝,他连自嘲的资格都没有。
返回到现实中,汪长尺“篡改”命运虽然是一种超出了常态的选择,但却是汪长尺一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种超现实的设计,也算是为汪长尺们寻找改变命运的出口吧。
年轻人应该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主持人:在当下,由于阅读方式的改变,更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读网络上的狗血剧,喜欢那种虚幻的故事。80后喜欢读韩寒的作品,90后喜欢读郭敬明的作品。而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读纯文学作品了。大家都知道,您从一名文学爱好者成为了写作者,十年磨一剑,每10年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支撑您这么多年仍然坚持写作纯文学作品?
■东西:每一个时代对文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内容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年代,阅读方式相对单一。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隐身于网络地发表各种不同的声音。其实,那些嘲弄一切的人恰恰是最渴望自我否定的人,所以他们选择逃离生活而获得一种心理自慰。然而,人不可能在天上飞。而纯文学就是要把逃离的你拽回来,让你站在人群当中——这样的阅读是需要勇气的。当然,这样的阅读可能会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年轻人应该勇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网络作者收入很高,他们整天坐在房间里写,远离生活,只能写玄幻。打个比方,我们生活在地球却到月球上去发言,当然,这也是一种选择,我们无权干涉,但我更希望年轻作者关注现实,对我们的地球发言。莫言的获奖说明,我们还有纯文学,我们的纯文学还很有力量。纯文学作家们关注众生的命运,他们不会说我想逃离现实,或者去寻找桃花源的生活。他们有一种担当,要为想发声而不会发声、或者发不出声的人发声,呐喊……
当下,有人害怕被冠以“文青”的名称。其实,我就是从“文青”成长起来的作家。静下心来读书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精神上的追求,物质可以慢慢积累,可是精神如果堕落了,是很可悲的。
我们国家对人民阅读的培养不够。阅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给孩子种下阅读基因。我在大学里带研究生,最先做的就是让他们列出“读书计划”。当然,对于普通群众来说,阅读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可以培养。柳州是一个有着良好读书氛围的城市,柳州晚报微信公众号转载我的小说《篡改的命》,点击量超过7000,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和《柳州日报》《柳州晚报》长期引导阅读、引导文学创作分不开。
“东西”涵义丰富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东西”是笔名,许多并不了解你的读者都想知道,你为什么要叫“东西”?
■东西:我是1992年写《没有语言的生活》时开始用这个笔名的。当时中国的网络文学还没开始热化,怪异的名字还很少。当时,文学界对我,还有鬼子的笔名多有好奇,确实有点标新立异的感觉。如果放在当下,这个名字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了。
其实,“东西”这个词内涵丰富,比如,东张西望、东成西就、东奔西跑等等,许多表达不了的东西,都能用东西来延伸表达。 (全媒体记者 喻芬 李俊/文 黄紫微/图)
【作家简介】
东西,原名田代琳,我国著名主流作家,1966年出生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长篇小说《后悔录》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小说家奖”、《新京报》“2005年度好书奖”;其本人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后悔录》《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我们的父亲》《不要问我》《猜到尽头》《东西作品集》(四卷)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现为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
[主持人] 陈熠
观看访谈视频可登录柳州新闻网访谈专区
“巴马活泉”为柳州新闻网访谈指定用水
责任编辑:覃连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