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身符”不翼而飞 患病母亲在雨夜将三姐弟打出家门
今日柳州|时间:2016-04-18 22:16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点击:4270
孩子们回家了 (记者 杨贝贝/摄)
父亲3年前去世,母亲患精神疾病。春节前,住在柳工生活南区的何家三姐弟家庭经晚报报道(详见2月2日晚报2版)后,不少市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然而4月17日,他们家里又出现了新状况——三姐弟被母亲拒之门外。这是怎么回事呢?18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三姐弟雨夜被母亲打出家门
17日骤降暴雨,春风又转寒凉。当天深夜,何家三姐弟却只能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等待柳南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项目的社工前来救助。三人的母亲因为一张所谓的“护身符”不见了,就把孩子们打出家门。姐弟三人实在没有办法,就想到了经常来看望他们的社工。
社工苏明金告诉记者,今年2月2日,晚报对何家三姐弟的困境进行报道后,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当天他们就入户探访,当时还有很多市民和机构给予孩子们帮助。由于孩子们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社工经过评估,认为这个家庭需要特别关注,因此一直跟踪开展服务。每周四,社工们都会定期到何家,为三姐弟进行心理疏导、安全知识宣传和内务整理等服务。
“我们第一次到孩子家里就告诉他们,遇到任何问题就要告诉我们。上周三,孩子就给我们打了电话,说被母亲打了。”社工覃玲玲说,上周三,孩子的母亲因一张所谓的“护身符”不翼而飞,迁怒于孩子。接到孩子的求助电话后,社工们及时到家中进行了干预,周四再去家访,他们母亲的情绪较为稳定。
没想到,17日下午2点,社工突然接到孩子二伯母的电话,称弟媳因“护身符”问题到她家里大闹。二伯母一家是何家唯一在柳州的亲人。社工苏明金、覃玲玲、黄秋慧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了孩子二伯母家,可是三姐弟母亲的情绪却非常激动,一番劝导无效。他们设法弄了一个“护身符”给她,但她称不对版,不肯罢休。
到了晚上,考虑到三个孩子还没有吃东西,社工和二伯母从家中出来,来到何家带三个孩子吃饭,交待孩子们把家中利器收好。
晚上11点20分,社工们接到了孩子的求助电话。“妈妈拿雨伞把大女儿打了一顿,小儿子出来劝,也被打了,二女儿躲在房间里就打电话给我们。我们让他们先跑出来,藏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覃玲玲说,他们接到电话时,孩子一直哭,就立刻赶过去,三个孩子就站在家门口瑟瑟发抖,不敢进家。大女儿的头部也被打肿了。母亲则在家里一直谩骂,情绪非常激动。
社工们把孩子们带到远离家门口的地方,问孩子详细情况。看到孩子不敢回家也不愿回家,社工不敢擅自带离孩子,便报警求助。
孩子们走出救助站(图片由救助站提供)
凌晨送到救助站寻求庇护
柳南巡警大队潭西警务中队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刻赶到现场。民警邓达宽说,当时看到屋里还亮着灯,他们就带着孩子回家,然而孩子母亲看到民警和孩子,却“哐”地一声把门关上。“孩子叫妈妈,她也不答应,气鼓鼓地一直用方言谩骂。”民警让孩子用钥匙把门打开,母亲还一直拦着,民警把住门,才进了屋。
孩子母亲依然骂骂咧咧,还作势要打人。民警看到其情绪十分不稳定,而且精神状况也有些异常,考虑到孩子安全,经过与社工、孩子们协商,决定将孩子送到柳州市救助管理站(下称“救助站”)寻求暂时庇护。
18日凌晨近1点,民警让孩子们收拾好书包和换洗衣物,将他们送到了救助站安置。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为孩子们准备了食物等。
协商会现场 (记者 杨贝贝/摄)
多方协调妥善解决问题
18日中午,三姐弟的小姨和外婆听闻三人住到救助站的消息后,也从老家赶来柳州。当天下午,小姨和孩子的二伯母一起来到救助站,与救助站工作人员以及社工、社区共同沟通三姐弟今后的居住问题。
社工首先介绍了近几个月与三姐弟接触了解到的情况,以及三姐弟与母亲相处的情况。小姨和二伯母均表示,要将小孩接回家。“母亲要是再动手打孩子怎么办?”对于社工和社区的担心,小姨和二伯母商量后决定,近日就带孩子的母亲到医院看病,如果需要治疗马上进行治疗。
一个小时的沟通后,三姐弟办理了离开救助站的手续,跟小姨和二伯母回家了。三姐弟告诉记者,他们想回家、想读书。
三姐弟居住的小区隶属于柳工社区管辖,当天参加协商会的柳工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社区主任刘小姣表示,会安排网格员以及楼栋长加大对三姐弟及其母亲的关注,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发生。(记者 孔德芳 杨贝贝)
新闻链接:
责任编辑:李昕祺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