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敬牛节:带你领略民俗美食和凄美的传说

今日柳州|时间:2016-05-14 13:38 来源:柳州1号 评论:0
 
        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岑甲村的小孩们虽不太明白是什么日子,但都知道这一天要穿上最美的侗衣,化上美妆,打扮自己。
 
 
        当天早上,家家户户都拿出用枫叶汁浸泡一宿的糯米,蒸煮至熟。
 
   另一边,牵出一头从130户村民中选出的牛。
 
   而我们——柳州日报社的全媒体记者们则有幸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岑甲村见证了百年不变的节日——敬牛节。
 
 
   牛元素在这里很常见,侗妹头上的头饰、侗绣衣服上的牛……
 
   据村民介绍,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岑甲村是敬牛节的发源地,每年都会举办这项风俗活动。
岑甲村一位60高龄的粟奉昌老师说,农历四月初八对村里人来说是个大节日,除了会把牛牵出来外,人们还要吃“牛屎饭”,更有趣的是,乡里的年轻男女会在这天盛装打扮,趁此良机在坡上对歌,侗妹还可以随意要求男子买糖,中意的话还可私下深聊。
 
 
   敬牛节的由来有不同的版本,有神话,也有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清末年间,人们为了感谢牛对人类农耕上的奉献,特设敬牛节,而节日当天,人们不能让牛下田劳作,以示尊重,还得吃黑色糯米饭——牛屎饭,企盼牛能继续辛勤劳作。
 
   敬牛节那天,当地还盛行有关男女谈情说爱的坡会,于是也有了关于爱情的传说,被传得最多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得从一首歌说起,相传有位财主在山林间看见一个男弃婴,因家中妻子刚产一女孩,财主为行善便将弃婴抱回家中。那时候,女孩被束之高阁,保护起来,无法接触外界,而这个男孩每天都会悄悄地将外边新奇又好玩的东西用竹篙递给女孩。男孩和女孩日渐长大,彼此间也有了感情,然而财主并不希望男孩娶自己的女儿,让人将男孩的腿打折,然而男孩并没放弃,依然坚持给女孩传递物件。农历四月初八,村里最忙的时候,两人趁机逃跑,不幸在一悬崖上被追上,两人纵身一跃,双双坠入悬崖。一位会弹琴的老者看到这幕便用歌曲记录了下来,并一直传唱至今。
 
   敬牛节热闹非凡,整个同乐苗乡汇集了从各村屯赶来的村民。在此挂职的第一书记介绍,三江作为柳州的“后花园”,是集原生态和民俗风情于一身的好地方。敬牛节已深入当地人的骨髓,已变成一种信仰。然而,由于道路不宽,每逢大型节日,村里道路便会拥堵,给前来采风的游客带来不便。
 
   书记说,我们这里有许多珍品,如文化产品的侗绣、银饰,美食产品的酸鱼、土鸡、田螺等,但我们这些珍品大多只能是自产自销,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交通不便利,导致运输费用很高,村民从外进货很贵,而产品运出去后却很难卖得起价,如果将来道路全面扩宽、加固,村里的原生态味道将飘香四海。(记者黄紫微 杨庭芳 田健)
 
 
 
 
精彩链接
 
 
同乐苗江河畔的秘密(一)
 
可疑的敬牛节
 
 
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居住有苗、侗、瑶、汉、壮等5个民族,以侗族和苗族为主,但有韦、覃两姓的侗民来历十分可疑。他们说侗话,按侗族的风俗习惯生活,织侗布裹身,并以精湛的剪纸与侗绣技艺闻名,却在祭祀之时,用壮话请莫一大王等壮族诸神,并认为,此处侗绣来源于古壮族刺绣,且与中原文化藕断丝连。
 
   这么奇怪的风俗和文化认同,里面到底有何玄机呢?请跟随伟哥的脚步一同去探个究竟。
 
   在桂北山区,如惊涛骇浪的莽莽群山深处,有一条小河叫苗江,蜿蜒流淌在山间。苗江河畔,一处山坳之上,数千名民众正聚集在广场,听巫师唱诵祭词。一百多年来,在同乐,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他们都会聚在广场或山坡上,举行祭神活动,然后在芦笙的伴奏下起舞或对歌。5月6日这天,雨后初晴的日子,我站在广场边看他们庆祝敬牛节。
    
敬牛节疑云
 
   敬牛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主要流行在苗族 、壮族和仡佬族,为了感念牛对人类农耕上的贡献。这一天,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人们都会把牛清洗得干干净净,早早上山割来最鲜嫩的青草犒赏牛儿,还做黑糯米饭与牛共享。黑糯米饭也是同乐“四月八”必备美食,当地人称之为“牛屎饭”。
 
   启程前往同乐之前,我原以为同乐既然是苗族乡,敬牛节自然也是苗族的节日。但让我意外的是,我在同乐乡接触的第一个苗妹——同乐乡政府的宣传干事杨春芝却告诉我,同乐的敬牛节其实始于侗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既然是侗族的节日,为何三江却只有同乐如此隆重地庆祝敬牛节呢?当然,这也不难解释,“十里不同风”嘛。几年来,我在三江曾有过数十次的走访考察。发现其实生活在三江不同区域的侗族,虽然屋舍 、服饰相仿,语言相通,却有不同的文化信仰。比如,在老堡 、良口 、和里往贵州方向,包括富禄 、梅林等侗民,大都信仰夜郎文化,以夜郎遗民自称;而林溪 、八江 、独峒往湖南方向的侗民,大多信仰飞山太公杨再思,有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先辈多是唐宋及后来从中原等地迁来的汉族,经几百年与当地人融合后转化为侗族。
 
   同乐的侗族族源是否与前两支也有所不同呢?且让我们走进同乐的敬牛节一探究竟。
 
   今年敬牛节的筹备工作由韦凤仙家负责,5日凌晨,她早早便起来做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准备一篮子的“牛屎饭”。同乐人为何在这一天要吃“牛屎饭”?韦凤仙说,她也不太了解。
    
敬牛节故事
 
祭牛神仪式是敬牛节极隆重的开场戏。
 
   今年的牛神由同乐村民覃甫永松的公牛和滚金元的母牛扮演,披红挂绿,戴大红花参加游行。舞狮开路,“牛神”当先,游行队伍穿街过巷,让百姓都能一睹牛神风采。队伍最后汇聚在乡政府门前五菱广场上,举行隆重的祭牛神仪式和文艺演出。
 
   “牛神”当前,神台摆猪头 、熟鸡 、米酒 、黑黄糯饭 、大米 、纸钱等等,还有一大捧鲜草。
 
   “阿公来敬牛神,阿婆来敬地神,公的祖宗在山坡,婆的祖宗在山头……牛神大王 、飞山大王,各路神仙齐来到……”祭师韦保平是个中年侗族汉子,按着仪式边念念有词边做着夸张的动作。
 
   礼毕,祭品便尽归祭师。这一天     是同乐人欢聚的日子,酒席一桌接一桌,韦保平一整天都是半醉半醒。未等我问及敬牛节之事,他便攀着我的肩道:“兄弟,我今天还有八场酒,你跟我去。”他说的敬牛节来历传说有些天马行空的想像,说是古时,同乐人用人力拉犁耙田很辛苦,老祖宗一天晚上见天上有人用一头怪物耙田,轻轻松松就耙完了一大片田地。第二天,老祖宗就召集族人恳求玉帝将那个怪物赐以人类。连续请了七天七夜,玉帝被感动了,将神牛下凡,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族人为何吃“牛屎饭”,他的故事里说得很牵强。
 
   为了进一步了解敬牛节的文化底蕴,杨春芝带我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文化老人韦明耀。
 
   韦明耀曾任同乐乡人大主席,侗族。他给我讲述的敬牛节来历又是另一个版本。
 
   他说,古时,人居山下 、牛居山上。人牛可对话,为争水源,人牛常发生冲突。人们用人力耕田,十分费力。牛愿意帮人拉犁耕种,条件是人类要答应与它们共享水源。人有了牛,减轻了劳力,年年丰收。但后来,人对牛很不爱护,有一年农历四月初八,有个很鲁莽的农人在一次春耕中还将刚生产不久的一条神圣的母牛累死了。牛群震怒,要离人类而去。经不起人类苦苦哀求,领头牛道:“如果你们人类肯在每年的这一天吃我们的屎,我们就原谅你们。”人类狡黠,巧用枫树叶将糯米饭染黑代替牛屎吃下,骗得牛为人类服务至今。这就是“牛屎饭”和敬牛节的来历。
 
   一个是祭师讲述,一个是文化老人讲述,这两个故事到底哪一个更原始呢?其实,这并不重要,故事都是人编出来的,壮族和仡佬族的敬牛节的传说故事也是不同的。只是,它们的主旨都一样,那便是对牛的感恩。
 
   不过,在这里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族源的线索,甚至在祭词里,除了呼唤祖先和神灵前来,还提到了飞山大王。那么,这里的侗族族源是否也跟林溪乡的一样呢?韦明耀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看法。
 
   “其实我从小就发现,在敬牛节等传统的祭神活动中,请神时,老人都会讲一段壮话,除了祖先,还会请莫一大王前来,共享子孙的供奉。”莫一大王?这不是壮族的神灵吗?过去,祭神不管对哪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庄重之事,这里侗族人祭神为何会说壮话,还请出壮族的神灵?难道他们跟壮族有什么渊源吗?
可疑的姓氏
 
   我突然发现,韦明耀 、韦保平 、韦凤仙都姓韦,而且韦姓和覃姓都是同乐的大姓。众所周知,在广西韦 、覃同时也是壮族的大姓。难道同乐的韦姓覃姓侗族人的祖先都曾是壮族吗?
 
   “我们的先辈曾经在广西的壮乡生活了很久。”韦明耀说,他们确实曾经是壮族。
 
   原来如此。然而,紧接下来,韦明耀的话再次让我感到意外。
 
   “但我们是不吃狗肉的韦姓,跟本地吃狗肉的韦姓是不同的。我们祖籍西安,为汉族,在西汉时曾是望族。”韦明辉说的对自己族源来历的根据,是祖传的“龟背过大海,狗奶喂婴儿”的故事。
 
   韦明辉说,其古祖曾在朝廷做官,后被人诬害被抄家,族人连夜出逃,一路南下,避难广东,居无定所。后经人联系,广西壮族韦姓表示愿意收留。于是,他们辗转从海路逃往广西,曾在海边一块酷似龟背的礁石上等待救助,因此有“龟背过大海”之说。经过一路颠沛流离,途中,有母亲无奶水,还曾用狗奶喂婴儿,因此,他们子孙后代都视狗为恩人,从此不吃狗肉。
 
   得到广西韦姓壮族人家收留后,韦明辉的古祖才终于安定下来,在广西繁衍生息。
 
   他们先是经梧州到宾阳,然后又分支往河池 、宜山定居。后来宜山韦氏族群渐众,田地不够,韦氏与覃氏的一部分族人又结伴到贵州谋生,辗转经过黔东南之后,无法落脚,又回到广西三江侗族地区。
 
   “但当时侗族对外人比较警惕,拒绝汉族和壮族进入。”韦明辉说,说来也巧,因壮话和侗话是同一语系,壮侗服饰刺绣风格上也相近。韦氏和覃氏的祖辈就骗拦路的当地侗人说他们是贵州侗族的一个分支,竟然蒙混过关。
 
   后来,此支韦氏与覃氏的先祖便落户苗江畔与苗族混居,形成现在的同乐。他们学习了当地的侗话,对外也自称侗族,只是在祭祀祖先时,仍然用壮话,并祭祀莫一大王等壮族的神灵。
 
   “但到今天,这种祭祀中的壮文化部分已经逐渐淡出,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不懂得韦氏覃氏祖先的这段经历了。”韦明耀说。
 
   我突然想到,一般来说,提到敬牛节,都主要指向苗 、壮和仡佬族,侗族则极少提到。那么,同乐侗族的敬牛节会不会也是由这支韦氏覃氏带来的壮乡风俗呢?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记者赵伟翔)
 
责任编辑:张西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