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埠老街:诉一段惊心动魄的"潜伏"往事(上)

今日柳州|时间:2016-07-02 19:08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老柳州人都忘不了,在绕行穿越龙城中心的柳江东南岸,有一座古村落窑埠。江边,就是柳州最著名的窑埠古渡。据史料记载,这是柳州最古老的渡口。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柳州建城之初,此地集中了一批以烧窑为业的居民,烧制的砖瓦、石灰等建材在此装上船、筏,在柳江航道运输,于是形成埠头,故名窑埠。

 

  1942年,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被关押在此,张发奎将他安置于窑埠街的“斌庐”奉为上宾,协助他成立越南革命同盟会。1949年春,中共柳州城工委书记梁山在窑埠领导地下党员和进歩人士开展革命活动,这里成为柳州地下党在城郊的战斗据点之一。(韦国华)   

 

  如今的窑埠古镇早已焕然一新,那曾经被岁月冲刷过的街道你可还记得?

 

  引子:2009年,当我知道窑埠老街要拆迁,那里将建起一座崭新的“窑埠古镇”时,一直想给那条老街留下点文字,但苦于对老街的历史不了解,无从着手。直到2012年6月底,我市著名文艺评论家孙代文先生跟我说,你可以写一写窑埠街小学,它已经70岁了,它的第一任校长曾经潜伏国民党阵营10年,至今仍然健在。然而,小学的阮校长遗憾地告诉我,学校早列为被拆迁对象,可能已成废墟了。我不禁沉思,1942年,那是个什么年月?一个潜伏者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小学?这里又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失忆”的七年

 

  2009年,窑埠街小学正式搬迁,迁到 对面   山下   ,将那里重建并两校合并,仍名窑埠街小学。

 

  在整理资料室时,校长阮汉诚在旧档案里发现了许多老照片。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照片档案从未间断,这让阮汉诚喜出望外。他早听说,这座占地不过10亩的小学校却拥有很长的历史,今年刚好是建校70周年,一次庆典是免不了的,而这些照片正好可用于校史展览室。

 

窑埠街小学资料图片(来源:摆古)

 

  然后,惊喜之余阮汉诚也有遗憾,因为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1942年这所学校初建至1949年这7年间的任何资料记载,更不用说历史照片了。

 

  70周年,却只有63年的证据,缺失的那7年怎么说得过去?到底是谁最早建的这所学校?如果这都弄不清楚,又怎么去弄这70周年庆典呢?阮汉诚对此十分苦恼。

 

  但说来也巧,学校合并办学后,请来了我市著名文艺评论家孙代文举行了一次关于窑埠历史的讲座。在讲座中,孙代文也提到了窑埠小学其实有悠久的革命传统。70年前,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郑黎亚就曾是一名长期潜伏国民党阵营的地下党员。他说,在柳州市志的大事记里明确记有“(1942年3月)四战区中共特支党员郑黎亚等6人在窑埠村办实验小学,推行抗日民主教育。”

 

  阮汉诚如获至宝,虽然孙老也没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但这名字或将是找回校史那“失忆”的七年的重要线索。

 
寻找郑黎亚
 
  带着这个名字,阮汉诚开始遍询学校的退休老师,无果。他又马不停蹄地到市档案馆、图书馆、文联查询,也没有查到什么太有价值的资料。阮汉诚有些灰心了。

 

  一天晚上,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郑黎亚”这三个字输入百度中,竟然出现了3640个结果,而且头条就让他心跳加速。头条的标题是《广东评十大好老公好老婆 金婚夫妻74年从未吵过架》,这是2011年的新闻,那对金婚夫妻男的叫杨应彬,90岁,女的就叫郑黎亚,93岁。而且,夫妻两人都是老革命,都曾潜伏国民党阵营。

晚年的郑黎亚、杨应彬

 

  有这么巧的事?阮汉诚急切地往下看,然后,内文并没有说到两人曾来过柳州。这是不是只是同名同姓呢?阮汉诚又点开了第二条信息《我们的指导员—郑黎亚》,这回他心里有谱了。该文作者杨永洪在文中提到:“1940年初夏,广州儿童剧团从桂林到了柳州。在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地下党特别支部负责人左洪涛同志的支持和领导下,我团取得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同意特约到桂东南迁江、宾阳、上林、武鸣前线慰问军民巡回演出,工作三个月。

 

  为了加强对剧团的领导,四战区长官部中共地下党特别支部,增派了中共地下党员郑黎亚同志担任我团的指导员。”

 

  阮汉诚读到此处,已经断定,这个郑黎亚应该就是窑埠街小学的开创者。然而,实据呢?他并没有在该文中找到。

 

  寻找仍在继续,阮汉诚发现,第五条、第八条都是老书发售信息。第五条书名叫〈我走过的路〉,作者是郑黎亚;第八条书名叫〈金华集〉,作者是杨应彬、郑黎亚。阮汉诚赶紧跟发售者取得联系,想不到的是,这两本书竟然都有货。

 

  阮汉诚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等待了一个星期,书终于来了。他急切地翻开之后,如释重负。两本书里,都有关于郑黎亚等地下党员创办窑埠街小学的详细记录和他们潜伏国民党阵营中的革命活动情况。《金华集》里,还有许多郑黎亚年轻时候的照片。

 

  “这也许真的是一种缘分。”阮汉诚说,如果不是窑埠街小学拆迁,如果不是孙老的讲座,如果郑老夫妇没有当选金婚夫妻,如果没有网络,没有人想到学校第一任校长还在世,没有想到这方寸之地竟然有这样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往事。

 

潜伏柳州

 

 
  有了这两本回忆录,就像找到了一座老房子的钥匙,一段在柳江边演绎,却鲜为人知的历史终于徐徐展开。

 

  郑黎亚是怎么的一名女子?在杨永洪的笔下,她是“一个穿着绿色军装,背着背包,留着短头发的女子,精神抖擞”。在老照片里,郑黎亚穿着旗袍,中等个子,鹅蛋脸,端庄秀丽,过耳的短发让她在淡雅中多了几分干练。

 

郑黎亚、杨应彬结婚时合影

 

  资料显示,郑黎亚是江苏省海门县灵甸镇人,1937年,她就读的天津女师学院被日寇飞机轰炸,她于是走上了抗日救亡的前线。她又是怎么来到柳州的呢?

 

  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会编辑的《特支十年》里,有如此记载:1937年9月25日,刚从日本回国担任上海救亡总会会长的郭沫若,应国民党淞沪战场右翼军总指挥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之邀请,到该集团军司令部组建一支战地服务队,全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郭沫若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遵照当时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会同上海中共组织的负责人刘晓、潘汉年、钱亦石、夏衍等,动员了一批进步文化界知识人士和青年共34人加入了战地服务队。

 

  服务队初建时就有钱亦石、左洪涛、孙慎、杨应彬等10人是中共党员。当时队中杨应彬年龄最小,只有16岁。他们秘密组成了中共特别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左洪涛任特支书记,。战地服务队跟随着张发奎将军四处征战,队员时有增减。1938年6月,19岁的郑黎亚在浙江金华也加入了服务队,并认识了未来的丈夫杨应彬。晚年他们合著《金华集》正是要纪念两人最初相识的地方和一共走过的金色年华。

 

  1938年底,长江局撤销,特支改由周恩来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特支成立后,又在战地服务队中先后吸收了郑黎亚、黄凛、方兮、杨冶明、吕如璧、沈丹凤、常学等11人入党。前6人就是1942年创办窑埠街小学的元老。

 

  1939年1月,战地服务队撤销后,全体成员被安排在第四战区长官部的各部门工作。左洪涛、孙慎等人在长官部任秘书,杨应彬、麦新等则到直属部队任营、连指导员或政训员。郑黎亚、黄凛、方兮等到抗敌演剧四队。1939年10月,广州失守。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威胁西南大后方进攻广西,桂南会战爆发。会战失败后,中日军队在广西形成对峙。

 

  12月,蒋介石命令张发奎的第四战区长官部从韶关搬到广西柳州,试图固守大西南半壁江山。

 

  长官部就设在柳州市蟠龙山北麓。从1940年初至1944年11月柳州被日寇占领前,第四战区中共特支的13名地下党员,就“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地方,上演了一幕幕“与狼共舞”的好戏。(记者 赵伟翔)

 

(未完待续)

(来源:柳州晚报 《伟哥发现》栏目)

 

责任编辑:覃连毅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