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两本回忆录,就像找到了一座老房子的钥匙,一段在柳江边演绎,却鲜为人知的历史终于徐徐展开。
郑黎亚是怎么的一名女子?在杨永洪的笔下,她是“一个穿着绿色军装,背着背包,留着短头发的女子,精神抖擞”。在老照片里,郑黎亚穿着旗袍,中等个子,鹅蛋脸,端庄秀丽,过耳的短发让她在淡雅中多了几分干练。

郑黎亚、杨应彬结婚时合影
资料显示,郑黎亚是江苏省海门县灵甸镇人,1937年,她就读的天津女师学院被日寇飞机轰炸,她于是走上了抗日救亡的前线。她又是怎么来到柳州的呢?
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会编辑的《特支十年》里,有如此记载:1937年9月25日,刚从日本回国担任上海救亡总会会长的郭沫若,应国民党淞沪战场右翼军总指挥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之邀请,到该集团军司令部组建一支战地服务队,全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郭沫若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遵照当时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会同上海中共组织的负责人刘晓、潘汉年、钱亦石、夏衍等,动员了一批进步文化界知识人士和青年共34人加入了战地服务队。
服务队初建时就有钱亦石、左洪涛、孙慎、杨应彬等10人是中共党员。当时队中杨应彬年龄最小,只有16岁。他们秘密组成了中共特别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左洪涛任特支书记,。战地服务队跟随着张发奎将军四处征战,队员时有增减。1938年6月,19岁的郑黎亚在浙江金华也加入了服务队,并认识了未来的丈夫杨应彬。晚年他们合著《金华集》正是要纪念两人最初相识的地方和一共走过的金色年华。
1938年底,长江局撤销,特支改由周恩来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特支成立后,又在战地服务队中先后吸收了郑黎亚、黄凛、方兮、杨冶明、吕如璧、沈丹凤、常学等11人入党。前6人就是1942年创办窑埠街小学的元老。
1939年1月,战地服务队撤销后,全体成员被安排在第四战区长官部的各部门工作。左洪涛、孙慎等人在长官部任秘书,杨应彬、麦新等则到直属部队任营、连指导员或政训员。郑黎亚、黄凛、方兮等到抗敌演剧四队。1939年10月,广州失守。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威胁西南大后方进攻广西,桂南会战爆发。会战失败后,中日军队在广西形成对峙。
12月,蒋介石命令张发奎的第四战区长官部从韶关搬到广西柳州,试图固守大西南半壁江山。
长官部就设在柳州市蟠龙山北麓。从1940年初至1944年11月柳州被日寇占领前,第四战区中共特支的13名地下党员,就“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地方,上演了一幕幕“与狼共舞”的好戏。(记者 赵伟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