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的“报时泉”不报时了 为啥它要“消极怠工”?

今日柳州|时间:2016-07-15 18:03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泉水从山上流下

  在柳江县百朋镇尧治村屯田屯有口“报时泉”,每天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会喷出泉水,村民就用它对时间。从村里一块立于光绪十一年(1886年)的墓碑出现“水瀑山”字样来推断,到如今“报时泉”至少已给村民报时了130年。然而,从去年以来,村民发现这口“报时泉”在报时上,没有以前那么积极了,有时候好几个月都不报一次了,这让村民很是郁闷,却又不知何故。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报时泉能报时还能预测天气?


  13日,在柳江县百朋镇文广站工作人员韦柳元的带领下,记者驱车来到百朋镇尧治村屯田屯。在村口路边,即可看到立着一块写着“屯田村报时泉”的交通指示碑。

 

距离村子还有几公里的路口就有报时泉的指引路牌


  在村里,齐聚在大榕树下纳凉的村民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讲述了报时泉的神奇故事。


  今年已70多岁的韦玉欢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报时泉冒水很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便冒出泉水。冒水前,洞里先是传出“轰隆隆”的响声,随后便有一股清泉冒出洞口流向村里,时间持续一两个小时,接着水流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了;但过不了几个小时,又会再次涌出。

 

泉水出口四周满是绿植


泉水清澈


  村民韦先生说,村里的小学以前就在报时泉所在的山脚下,当时没有钟,老师就根据山上流下的泉水为信号作为上课和放学的时间。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来学校不办了,报时泉才失去提醒师生上下学的功能。

 

村庄和大山连成一体


村庄位于山坳中间


屯田村位于大山环绕的深处

 

  有村民还介绍说,报时泉还能预报天气。村民说,如果突然一天冒水六七次,隔日即见大雨或暴雨;如规律涨潮,则说明天气变化相对稳定,晴雨相宜。


报时泉已经好久不报时了

 

  见村民对报时泉说得如此神乎其神,记者决定上山,看能否一睹报时泉报时的英姿。

 

位于半山腰上的报时泉

 

  记者沿着前人踩出的小路,缓慢上山。在行进到上百米高的半山腰后,记者找到了这口报时泉。只见报时泉口下有一潭清水,水里满是水草,可见潭水已有时日。泉口处,建有一凉亭,亭中有石碑,碑上有“聚宝亭”字样。村民称,该亭是去年底落成的。

 

报时泉就是从这里流出,每次报时这潭泉水变化也非常明显

 

村民在泉水出口处砌起了一个凉亭,并挂起红灯笼

 

  泉口呈倒八字状,里头怪石嶙峋。站在泉口,一股寒气袭来,能听到潺潺水声,却不见流水。百朋镇文广站工作人员韦柳元告诉记者,他已多次来察看报时泉,有时候能看到泉水冒出。在泉水冒出前,洞里确实是先传来“轰隆隆”的流水声,并持续四五分钟,直至洞口的水上涨30厘米左右,才又缓慢下降,直至消失。不过,可能受大气候和山体变化的影响,近些年来,此泉报时已没有以前积极了,也没有以前那么准了,有时候相差好几个小时。

 

报时泉的入洞口

 

报时泉出口,经过狭窄的洞口,里面别有洞天

 

  记者从上午11点一直等到中午1点,依然未能等到报时泉报时。村民说,从去年以来,报时泉就很少再冒泉水报时了。最近一次,是上月中旬发洪水的时候,曾有泉水从洞口冒出,但并没有规律,失去了报时的功能。对此,他们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虽然没有再冒泉水报时,但几乎长年不断从山上流下来清澈的泉水还是被村民接上塑料管子,接到家中饮用和使用。在山下,村民也建起了水池,用于洗菜洗衣服,午间或晚间,更是成了村民扎堆洗澡的天堂。村民说,泉水冬暖夏凉,现在泡在里头就是冰爽的感觉!   

 

村民在泉水的下游洗衣服


中午时分,陆续有村民到村头的水渠里泡澡


报时泉奇特现象引起央视关注

 

  据百朋镇文广站工作人员韦柳元介绍,报时泉的奇特现象,曾引起了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的关注,并于多年前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裴建国教授专程到百朋镇尧治村屯田屯,对报时泉进行实地勘测,探究成因。


  裴建国教授认为,报时泉是一种因独特岩缝构造所形成的一种罕见的自然“虹吸现象”,属稀奇的间歇泉。它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有:属石灰岩,供水良好,有“茶壶”式的特殊内部结构等。

 

山洞里的石头


山洞里的钟乳石


随行的工作人员到洞口感受清凉的泉水


  据专家研究推理,百朋报时泉的内部结构,像一只大茶壶,有弯曲的“壶嘴”、“壶盖”及周边上有通往表土层的小裂隙,可不断补给水源。当“大茶壶”内的水位达到“壶嘴”的最高点时,便诱发虹吸现象。当然,“壶嘴”的流量远大于补给的流量,当虹吸水位低于“壶嘴”与“壶身”的连通处时,便会暂时断流。


报时泉不报时影响因素有很多


  当时专家认为,这种大自然罕见的间歇泉,可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为人类造福。不过,让村民失望的是,这些年,虽然赶来村里试图一睹报时泉芳容的游客越来越多,但往往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大家很少再看到报时泉报时了。


  记者就此采访了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相关专家。据介绍,报时泉的消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补给水源不足了,或者是气候原因,再或者是周边开挖,破坏了山体的自然结构等等。


  14日下午,记者还联系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裴建国,他觉得报时泉的变化与岩溶水系统结构、地下水动力场、水循环条件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都有关,但具体原因需要实地进一步调查才能确定。(记者 李书厚 黎寒池)

 

责任编辑:黄燕明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