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森林”景象普遍消失 不打吊针患者说好!

今日柳州|时间:2016-07-19 21:46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图片源自网络)

  18日,市卫计委举行新闻通气会,从10月1日起,市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将停止门诊静脉输液。“禁输令”出台后,各医院和患者反响如何?19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由于大量前期工作的铺垫,“禁输令”得到医院和患者的普遍支持。

 

不打吊针,患者说好


   19日记者来到多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走访,发现门诊输液室没有了以往“吊瓶森林”的景象。一半以上的位置都是空着的,输液的患者以老人和孩子居多。


  50多岁的韦女士正在输氯化钠,她说,因为自己喉咙发炎又痒又咳,吃了几天药都不好,整夜睡不着觉,实在扛不住,就来医院输液。“其实还是能吃药就不打针的好,我是年纪大了抵抗能力差了,实在扛不住,要是再年轻一点绝对不输液。”


  32岁的胡女士虽然在输液,但她表示情非得已。“我好多年没打吊针了。但是吃了一周的药还没好,又马上要到贵州出差,不能带病工作,别无选择才打吊针。”胡女士说,她一早就看到了柳州出台“禁输令”的新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现在医院动不动打吊针,打得家长心都慌了。前段时间孩子得了肺炎,输液6天还是不好,我不敢再输了,就换了医生开药慢慢调,一个礼拜也好了,其实主要还是不能心急。如果总用抗生素,身体都产生抗体了,下次再生病又用什么来压呢?”

 

医院普遍支持“禁输令”


  “禁输令”出台后,我市各大医院持何种态度?相关医院又将如何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呢?19日,记者采访我市部分医院。

 

  “我们医院很早以前就开始减少门诊静脉输液了。”市人民医院医务部部长王慕云说,“禁输令”政策导向正确。在我国很多老百姓眼中,打吊瓶似乎可以让病情好得快,但实际上有很多副作用。其实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但口服药物经过肠胃吸收,表现较轻。而静脉输液是药品直接进入血液,对于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特别是一些制剂,由于工艺、技术等原因,药剂中还有较多的大颗粒。


  王慕云说,去年10月8日起,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政策。医院用药越多成本反而越高,医院输液没有利益驱动。因此取消门诊输液,对医院和医生来说,影响并不大。


  市潭中人民医院医务部负责人邓杨春说,取消门诊静脉输液是进一步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可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缩短患者就医时间、降低医疗机构和患者的风险,提高门诊诊疗水平。“我们医院和医生也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她说,去年,我市曾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通知》,明确规定有53种情形不允许进行输液治疗。这实际上已经为这次政策出台做了一个前期的铺垫,因此,我市这次出台“禁输令”,对于医院来说,执行起来并不会有太大障碍。今后医院将会通过发放宣传册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范围,纠正患者的用药认知。同时对加强医务人员的指导,科学合理用药。医院也会加强监控,对处方病例进行监控考核。(记者 孔德芳)

 

 

责任编辑:黄燕明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