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一切只能从史料寻找了。但记者发现,史料中关于王启元的记载少之又少。这座城市对王启元这个名人失忆了?
孙国瑞经多方查询,得到这样的信息:柳州明代,在翰林院任职的王姓人中只有王启元一人。如此看来,这个翰林墓极有可能就是王启元之墓。
鱼峰公园原副主任姚更生多年以来,也在寻找王启元墓。他告诉记者,王启元世居柳侯公园罗池南畔附近,祖父王尚学、父亲王化先后考取明嘉靖初年、末年进士,后在蟠龙山修建“王氏山房”供王启元读书。王启元于明万历年间26岁时中举,后在山房苦读37年,上京赶考13次,终于在明天启2年(1622年)63岁时高中进士,获授翰林院学士,2年后告老还乡。他撰写的《重修府学碑记》中,推崇“柳州山川甲天下”。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到柳州,时王启元兄弟已先后作古。他慕名两次前往山房,皆因王启元的公子王唐国罹于病榻,“以疾辞”,未能谋面,徐霞客甚感不爽。
若此墓真为王启元之墓,那问题也就来了:
首先,为何选择如此寒酸的土墩墓?

曾经参加过欧阳岭王化墓修葺的王必安说:“王化墓穴有一人多深,四周均有封砖。”同个时代,沿袭是自然,为何王启元的墓会选择平地起封的模式呢?难道王启元死时,真是家道中落了吗?从《徐霞客游记》来看,徐霞客到柳州时,王启元的后人王唐国家仍是名门望族。而我们现在关注的翰林墓显然不像个大富人家的墓地。
其次,史料中,并没有王启元的生卒年,王启元到底何时死,死在哪里都是个迷。难道王启元真是客死他乡,迁葬于此?如果王启元真是在翰林院呆了两年就告老还乡,那他没有理由死在他乡啊!
孙国瑞告诉记者,古墓发掘完成后,一个说是王启元后代的王先生把遗骨拿走了。他是否是王启元的直系后代?记者多方寻找未果。古墓的许多谜团仍有待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