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秘境】古墓寻奇:柳州河东惊现翰林墓

今日柳州|时间:2016-07-30 21:30 评论:0

 (图片来源网络)

  微姐最近迷上了《盗墓笔记》,看到兴起的时候突然有个疑问:我们柳州会不会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古墓?连忙翻阅资料查询:

 

  2004年4月,位于柳东乡的景行小学新校区建设正在进行征地工程,忽然遭到附近王家屯村民阻挠,说此地有他们祖宗的墓葬。施工单位市东通公司经查看后,果然发现了两座明代古墓。

 

  那这古墓的主人到底是谁?为何葬身在此地?

【一、惊现翰林墓】

        4月6日,当时的考古队队长孙国瑞与队员潘晓军、彭朝敏、刘海波赶到了现场。站在王家屯的土坡上,可见古墓位于一片桑树林旁,比周边地势微微高起,被几丛小竹林围在中间。不远处,几辆推土机和挖掘机正轰鸣在工地上。
 
  坟地上只有两座墓,说白了就两个土堆,一座有封砖一座没有。从表面看,没有任何稀奇之处。孙队长对此次发掘并不抱希望。科班出身且有多年考古经验的他知道,柳州这一片曾经的蛮荒之地并没有多少古墓可待发掘,而且,南方的酸性土质常常让这些墓葬尸骨无存,让他们无功而返。
 
  两座墓只有没有封砖的一座有墓碑,且墓碑上字迹相当模糊。孙队长正失望间,忽然看见墓碑上能清楚看到的有“翰林王……崇祯”5个字。孙国瑞激动起来。他知道柳州历史上名人并不算多,翰林也算是个不小的人物了。

 

【二、悬 疑 重 重】

这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为何当过翰林墓葬却如此寒酸?

       当封土被一层层掘开,他们失望地发现,两座墓葬都有盗洞。更令他们失望的是,4天后,两座古墓发掘完毕,里面空空如也,棺木已完全碳化,有封砖的那一座连一丁骨头都没剩下,翰林墓则还余几丁股骨。

 

  失望之余,经过土层分析,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两个墓主人被埋葬的方法截然不同。有封砖的那一座有墓穴且四周都有封砖,没有封砖的翰林墓没有墓穴,是平地起封。所谓平地起封,即棺材几乎是放在平地上直接往上盖土成墓。这在柳州的古墓葬十分罕见。而且,翰林墓中骨头分布显得十分凌乱,让人不解。

 

  据王中翰《中国民族史》记载,平地起封这种墓葬也叫土墩墓。青铜时代,在百越民族中有这样的丧葬习俗。现在这种墓葬在江苏发现较多。广西也算是百越之地,有这种墓葬方式本不奇怪,但为何至今柳州考古中,这样的墓葬从未发现?

 
     记者为此遍询柳州的文史专家,他们都表示从未听过柳州有这样的丧葬习俗。
  对此,潘晓军大胆做出推测:这可能是一座迁葬之墓。主人客死他乡,先行葬过,后移骨还乡。后因战乱,或因家道中落,其家人就匆匆入葬,连墓穴都没挖。而从骨头凌乱情况看也是符合迁葬特点的。
 

  孙国瑞认为,骨头凌乱也可能是因为盗墓者动过的原因。中国古代盗墓者中的一派叫“摸金派”,源自曹魏时期政府设置的摸金校尉一职,目的在于攫取古墓中的值钱物品,为曹操集团筹集军饷。后来逐步发展为盗墓中的“摸金派”,顾名思义,“摸金派”的主要盗墓方式在于“摸”,摸头、摸手、摸脚,该过程难免会将墓主尸骨弄乱。之所以该墓还保留了少量的人骨,可能与棺木外层包裹的白灰有关,白灰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墓葬所处位置的酸碱度。

【三、梅瓶出土】

  尽管墓葬的方式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但没有任何出土文物的结果还是让忙了几天的考古队员十分失望。正当队员们默默收拾工具准备走人时,孙队长不甘心地最后一次扫描墓地。突然,他发现翰林墓棺木位置一侧有一块土颜色跟旁边的有些不同。他念头一闪,叫住了一个请来的民工。“往这里挖一下。”他说。大家都回头看着,没有谁想到会有什么发现。
 

  已经失去耐心的民工甩开膀子用力地往下一锄。孙国瑞还没来得及阻止,突然听到“咣啷”一声,他的心收紧了起来。

 

  他冲过去拔开了民工的锄头,一把土一把土的掏掘。大家都紧张地围了过来。一个被打破了盖子和瓶口的青花梅瓶露了出来,孙国瑞的心都碎了。他知道,广西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不多,这绝对是宝贝,但可惜被打碎了。

 

  接着,两个完好无损的小盖罐同时出土。梅瓶里装的是五谷。很显然,这几个青花瓷器充当了魂瓶的作用。

 


梅瓶里装的是五谷

  正当大家又遗憾又喜悦之时,冷静的孙国瑞根据经验判断,这种坑叫腰坑,一般呈对称分布。棺材位置对称的另一侧应该还有一组瓷器。
 
  这次,是考古队员们一寸寸土的发掘。最后,一大二小三个完好无损的青花瓷器出土,大家激动地欢呼起来。
 

  这6件明代青花瓷器,即一对青花八棱形人物梅瓶、二对青花小盖罐。明代青花八棱形人物梅瓶盖面饰垂钓山水图,一派优美恬静的画面。腹部饰树石栏杆庭院芭蕉人物图。明代青花小盖罐,盖顶为无弧形拱顶状,腹部饰向日葵花卉和喜鹊,胎质细腻、洁白。

 


6件青花瓷器目前在市博物馆展出,成为展品中的珍品。

  

  这6件精美的明代清花瓷器的出土,震惊柳州市文物界。专家认定,这几件青花瓷器应该出自景德镇。这种八棱形青花梅瓶在广西相当少见,柳州是第一次出土,但瓶底并无印文,可以肯定是民窑所制。虽非官窑,但此组瓷器仍价值连城,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这6件青花瓷器目前在市博物馆展出,成为展品中的珍品。

 

  一个寒酸的土墩墓竟出土如此珍贵的瓷器,证明墓主人的身份是与翰林相称的。但为何入葬如此草率?墓主人的身份再次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

【四、失忆的村庄】

       最直接的办法应该是去问墓主人的后代王家屯的王姓村民。然而,2008年2月28日,当记者走进王家屯采访时发现,这是一个失忆的村庄。

 

  景行小学新校区旁的王家屯位于一处被破开的土坡上,城市的扩建正逐渐吞没这个古老的村庄。当记者爬上土坡,带了两鞋泥进入王家屯,密布的阴云正笼罩在这座村庄的上空。据悉,这座村庄因城市扩张征用土地,将逐渐被迁出。王家屯里大部分人家并不姓王,直到村尾,才开始出现王姓人家。

 

  在村民王必军家里,集中了三个王姓老人,他们是对自己村子最了解的几个人。当记者问到,是否知道翰林墓中主人是谁时,他们面面相觑。2004年以前的每个清明节,他们村中王姓人都去翰林墓祭祖,但竟然无人知道自己祭的是谁。

 

  王必军老人说:“家谱早在上个世纪‘文革’期间被‘破四旧’了,现在能往上寻找的也就是三四代人。”

 

  “已经没有人关心了,”村民王必安说,“这是一个即将解散的村庄,没有人再关心自己的祖先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

 

  城市化的进程无人可能阻挡,进了城的农民对根的失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五、失忆的名人】

     看来,一切只能从史料寻找了。但记者发现,史料中关于王启元的记载少之又少。这座城市对王启元这个名人失忆了? 

      

     孙国瑞经多方查询,得到这样的信息:柳州明代,在翰林院任职的王姓人中只有王启元一人。如此看来,这个翰林墓极有可能就是王启元之墓。

 

     鱼峰公园副主任姚更生多年以来,也在寻找王启元墓。他告诉记者,王启元世居柳侯公园罗池南畔附近,祖父王尚学、父亲王化先后考取明嘉靖初年、末年进士,后在蟠龙山修建“王氏山房”供王启元读书。王启元于明万历年间26岁时中举,后在山房苦读37年,上京赶考13次,终于在明天启2年(1622年)63岁时高中进士,获授翰林院学士,2年后告老还乡。他撰写的《重修府学碑记》中,推崇“柳州山川甲天下”。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到柳州,时王启元兄弟已先后作古。他慕名两次前往山房,皆因王启元的公子王唐国罹于病榻,“以疾辞”,未能谋面,徐霞客甚感不爽。

 

  若此墓真为王启元之墓,那问题也就来了:

 

首先,为何选择如此寒酸的土墩墓?

 

   

  曾经参加过欧阳岭王化墓修葺的王必安说:“王化墓穴有一人多深,四周均有封砖。”同个时代,沿袭是自然,为何王启元的墓会选择平地起封的模式呢?难道王启元死时,真是家道中落了吗?从《徐霞客游记》来看,徐霞客到柳州时,王启元的后人王唐国家仍是名门望族。而我们现在关注的翰林墓显然不像个大富人家的墓地。

 

  其次,史料中,并没有王启元的生卒年,王启元到底何时死,死在哪里都是个迷。难道王启元真是客死他乡,迁葬于此?如果王启元真是在翰林院呆了两年就告老还乡,那他没有理由死在他乡啊!

 

  孙国瑞告诉记者,古墓发掘完成后,一个说是王启元后代的王先生把遗骨拿走了。他是否是王启元的直系后代?记者多方寻找未果。古墓的许多谜团仍有待解开。

(文字来源:文字来源:《遗落的秘境》赵伟翔著),图片来源:网络综合)

 

责任编辑:覃连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