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关干部到基层“班长” 他们这样做“第一书记”

今日柳州|时间:2016-08-22 09:03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左一为谢正杰,右一为范文杰,右二为刘国栋
 
  一位是担任过4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坚持“把自己当农民,把农民当兄弟”,赢得了驻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一位是80后的年轻爸爸,由任职前的忐忑不安到驻村后的真抓实干,使壮乡逐渐改变落后面貌;一位是第二次与农村工作打交道的“老司机”,在两年任职时间里,为驻村争取项目和发展稻田养鱼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帮村民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他们就是驻村原第一书记刘国栋、范文杰和谢正杰。在驻村这片土地上,3位第一书记用干事拼搏的激情、服务基层的热情和联系群众的真情,推动驻村工作不断向好发展。8月19日上午,三人做客柳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讲述他们深耕基层促农村发展的点点滴滴——
    
驻村要干事 不是去享受
 
  网友@琅琊风调:你们是什么时候、到哪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条件是不是很艰苦?
 
  刘国栋:我是2012年柳州市选派的第一批第一书记,当时去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玉马村,担任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2014年续任第二届“第一书记”,今年3月底到期收队。
 
  玉马村地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的深山中,现有人口3800多人。土地资源很少,主要产业是茶叶和林木,农民主要收入也是来源于茶叶和外出务工所得。基础设施是短板,道路主要是土路和砂石路,原来进出玉马村必须涉水过河,通行十分困难,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卡脖子工程。不过,无论条件怎样,我们不是看客、过客,也不是来享受田园牧歌式的舒适休闲,而是要为群众做点好事,为贫困村脱贫做点实事。
 
  范文杰:2014年4月,受市委组织部委派,我去到融安县桥板乡桥板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任期两年,今年4月份任期届满,回到原单位工作。
 
  桥板村四面环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村下辖23个自然屯。主要经济作物有西红柿、水稻、玉米。与玉马村一样,这里基础设施落后。2014年初,全村23个自然屯有13个没有通硬化道路,有8个自然屯还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谢正杰:我从2014年至2016年间,由市扶贫办派遣到三江县良口乡孟龙村担任指导员和良口乡驻村农村工作队队长,并挂职良口乡党委副书记。孟龙村地处偏远,离乡镇府18公里,有1400多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种植茶叶、林木和一些粮食作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基本上都是砂石路,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走村靠徒步 入户带“翻译” 
 
  网友@涟漪笑点低:到村里后,在生活和工作上都要克服哪些困难?
 
  刘国栋:语言障碍、饮食习惯、民风民俗、城乡差异、观念差别等都是驻村工作绕不过的难题。尤其是语言交流沟通方面,当地村民都是讲侗话、苗话,少数村民讲一些桂柳话,而我们说的是“柳普”。所以每次下户,都跟村干部一起,让村干部当“翻译”。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环境限制,走村入户都是靠走,一个村两个屯之间相距有两公里左右,基本上都是徒步,有时还要翻山越岭。
 
  范文杰:驻村之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作为机关干部,如何在短时间内转换角色。刚刚驻村一个星期,我就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遍全村23个自然屯,对全村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后来在慢慢摸索中,逐步总结出了“十二字”农村工作法,就是“俯下身子、率先垂范和真抓实干”。通过十二字法则,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
 
  谢正杰:驻村前,心里很轻松。因为2009年到2010年,我在农村待过,开展过农村工作。2014年是第二次去。过惯了城市生活,到村里,不仅要克服夏天晚上蚊子在耳边的嗡嗡声、冬天寒冷没有热水洗澡、夜间常听老鼠窜来窜去的声音,还要克服经常停电、停水、交通不便、饮食不习惯等生活方面的困难。
    
修设施抓产业 促进增产增收
 
  网友@青云居士:驻村期间,你们都为群众做了哪些好事实事?
 
  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摆在第一书记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解决玉马村行路难的问题,刘国栋想尽办法联系引进社会力量捐建归瓮口公路桥,并于2015年7月建成通车,结束了全村群众涉水进村的历史;建设完成长达20公里、总投资1039万元的马胖—高宇—玉马四级公路项目。促成了玉马村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玉兴茶叶专业合作社开业,开通了茶农增收的渠道。在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4年来,共引进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其中引进中央资金700多万元,推动驻村各项工作不断向好发展。
 
  范文杰驻村两年来,在后盾单位的帮扶下,先后为桥板乡桥板村引进了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其中,入屯水泥道路建设项目10个。2015年5月,成功引进自治区财政2016年度农发400多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5年7月,引进118万元山脚至新寨排灌渠道建设项目等。截至2015年8月,桥板乡桥板村23个自然屯实现了“屯屯通水泥路”“屯屯通自来水”。针对桥板村历来都有种植西红柿的传统这一情况,范文杰先后协助成立了西红柿合作社和西红柿种植示范基地,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任职期间,谢正杰先后为孟龙村积极争取市扶贫办项目资金300多万元,用于修建村屯道路、硬化巷道和垃圾焚烧池建设、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稻田养鱼……为打造生态孟龙、绿色孟龙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发展特色产业 由输血到造血
 
  网友@寻渡口的船:贫困村目前面临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有什么好建议和方法?
 
  刘国栋认为,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薄弱,像三江、融水、融安一些山区,通村道路标准还很低,旅游资源好,但很多道路不行,制约了发展。而在范文杰看来,当前农村劳动力匮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务农受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影响,导致农村青壮年对农村发展的信心不足,纷纷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突出,与现在开展的农村产业大发展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谢正杰表示,如何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是一大瓶颈。
 
  3位书记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建议,“十三五”期间,国家扶贫力度空前加大,大量的惠农政策落地,需要精准脱贫。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家乡更加美好,这样才能吸引劳动力回来和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把好的政策落到实处;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提高群众自我造血能力等。
 
更加了解农村 工作更接地气 
 
  网友@三都的梨花: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国栋:加深对农村的了解,与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现在村民们有什么想法,家里有什么收获,都还打电话跟我沟通交流。还收获了宝贵的工作经验,起初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并不了解,只能是“写写画画,墙上挂挂”,贴近实际方面存在“两张皮”现象,经过这几年乡下工作的锻炼,包括看问题的视角和深度都有很大提高。
 
  范文杰:以前对于农村只有一个穷的认识,具体怎么穷,为什么穷,都还不清楚。两年之后,我了解到了农村为什么穷,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改变现状,也是人生的一段宝贵经历,也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谢正杰:一是增长才干,与过去比较,更了解群众期盼,更加掌握与群众打交道的方法,更增强了踏实干事的工作作风,二是心情感到欣慰的是,没有辜负组织上和群众期望;没有虚度这两年时间,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价值感;没有忘记我的责任和担当,自觉服务民生;三是感谢组织上给我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感谢组织上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爱,感谢孟龙村群众对我的认识和支持。和农民感情增加了两年,收获了两年,我认为去农村锻炼,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记者 李华 实习生 陈粤/文 记者 黄蕊/图 主持:冼冰)
 
 
责任编辑:覃连毅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