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有多难?怀孕要先申请 “插队”还被扣半年绩效?
今日柳州|时间:2016-08-28 22:58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点击:3734
日前,晚报以《想来上班?先承诺3年内不生小孩!》为题,报道了女性在求职时遇到的生育门槛,受到不少读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女性读者纷纷拨打晚报热线2821100反映,即便已经入职,这样的门槛依旧存在。特别是二孩全面放开后,新一轮的生育高峰到来,一些女性居多的单位甚至制定“员工生育时间表”,“我们必须排档期生孩子,如果不提前半年报备,单位将按情况扣除我们半年或全年绩效奖金。”
入职时签署生育承诺书
小刘在柳南区某单位工作。由于单位三分之二都是女职员,她入职时,两个部门的女负责人又双双怀孕,导致单位工作开展困难。因此在入职时,小刘等几名女职员就被单位要求签署一份承诺书,保证5年内不结婚,10年内不生小孩。若有违反,则要支付单位5万元违约金。
“当时很纠结,但是和家人商量了一下,还是签了。可能单位只是想吓唬我们,让我们没那么早结婚生孩子,多给单位奋斗几年吧。”小刘说,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一份工作可能比结婚生子这些将来的事更迫切,自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插队”生孩子被扣半年绩效
“90后”小丽(化名)怎么都没有想到,因为自己怀孕了,被单位领导在全体职工面前通报批评,并扣除半年绩效。“扣钱就扣钱吧,生孩子哪能等?”
原来小丽的单位也是女性居多。因为国家全面开放二孩,不少女同事都积极备孕,一时间,怀上头胎和二胎的女同事竟有10余个。“我们单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怀孕要提前半年申请指标,然后根据职工年龄、工作年限、生育第一胎还是第二胎等情况排队。如果没有经过批准擅自怀孕,就扣绩效工资。”根据小丽提供的单位内部《计划生育管理条例》,记者看到这份《条例》中明确规定,凡未经批准擅自生育者,怀孕后能坚持上班不影响工作的,取消半年绩效工资;怀孕后,请假天数累计达到15至30天者,取消一年的绩效工资;怀孕后,请假天数累计达到30天及以上者,取消两年绩效工资。
小丽说,这条规定让很多女同事不满,但大家敢怒不敢言。今年年初她意外怀孕了,由于没有提前申请指标,领导非常不满,在单位大会上点名批评她。由于她不配合单位管理,除了被扣绩效,生产完后她很有可能会被调到离家很远的办公地点。
单位应完善管理制度
记者采访了解到,学校、医院以及文化行业等女性就业比较集中的单位,“排队怀孕”情况较为明显。为尽量避免多名女职工同时休产假,这些单位多实行女职工错峰生育,降低人手不够用的风险。
某医院院长告诉记者,之前出台“单独两孩”政策时,医院就遇到了运转困难。如今全面放开二孩,如果女医生、护士都去生小孩,医院就难以运转。他说医疗是特殊行业,技术性很强,很多时候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女职工集中生小孩,很难找人来顶替。
“作为女性,我很理解生育的女职工需要得到保障,但作为公司老板,必须顾虑女性生育带来用工成本的增加。”一家私企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其实也很矛盾,但是很多女员工一入职就生孩子,还接连生两个,“怀孕期间不能让她干重活,生产后又休半年产假。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不说,这3年等于公司花钱供着她们生孩子。”该负责人表示,如今二孩政策在国家规定的98天产假基础上延长了1到3个月,对女性生育是一种保障,但这么长的产假会影响一两年正常工作,薪资、保险等还要开支,“公司要是同时有几个女性生孩子,我们小公司哪里受得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女职工较多的单位都有排队怀孕的规定。市北站路小学校长牟觉怀告诉记者,该校也是女教师偏多,但却没有排队怀孕这种说法。学校偶尔也会出现集中怀孕的现象,比如今年有两名女老师同时怀孕。这种情况下,学校会合理安排,比如返聘退休教师或者向教育部门申请机动指标,聘请合同制老师分担教学任务。牟觉怀说,如今国家鼓励生二孩,那么学校就应该支持老师享受这个权益。况且怀孕是自然的事,不能人为干预。毕竟产假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单位应该在完善管理制度、整合内部资源、激发员工活力上下功夫,而不是制定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校才能长远发展。
单位无权干涉女职工生育权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女性劳动者享有生育权,根据《女职工劳动特殊保护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无论是强制排队怀孕,还是签不生育承诺,从法律规章制度和实践来说,这样的规定都是无效的。
市总工会女职工部部长李玲玲表示,生育是女职工的权利,用人单位用排队怀孕的方式来缓解工作上的矛盾,单位领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以计划、排队的形式,来决定女工谁可生育、何时生育,对女工生育权已造成侵犯。只要女职工在国家强制法律规定范围内,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用人单位不能人为干涉其生育,更不能把它作为扣奖金或者辞退理由。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职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们的合法权益需要充分保障。女职工招聘来了,企业肯定回避不了她们生育的问题。何时怀孕是女职工的权利,单位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协调好工作,而不是牺牲女职工的利益。(记者 孔德芳)
责任编辑:黄燕明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