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有真相,国家民政部已确认柳州市柳江区!

今日柳州|时间:2016-08-31 19:59 来源:柳州发布 评论:0

 

30日有微友发了张图告诉发布君,

 

国家民政部已确认柳州市柳江区了!

 

发布君马上到官网查看,

 

嘿,还真的是!

 

 

 

图太小?

 

放大看!

 

 

连行政区划代码都改成了

 

450206

 

 

此外

 

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都已经改成了柳江区

 


 

目前


搜柳江县百度百科

 

也显示成

 

柳江区

 


那这样


真的可以叫

 

柳江区了吗?

 

  别着急!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柳江撤县设区有关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力争年底正式挂牌,到时候大家就可以改口啦!

 

撤县设区后

 

柳州市区面积将由1016平方公里扩增到3555平方公里


是原来的3倍!

 

那么未来柳江到底怎么融入柳州?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距离上,接轨柳州

 

  从2010年起启动实施开发的柳江新城是柳江县按照“接轨柳州、融入柳州、服务柳州”的发展方向,举全县之力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打造的头号重点工程。可是,国务院最近才批复同意柳江撤县设区,柳江怎么动作那么快呢?

 


新城规划图

 

  原来,我市早在“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便已提出,加快柳江、鹿寨等卫星城镇融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圈,适时开展柳江、鹿寨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此后,各级领导极力为柳江撤县设区进行了各种努力,并形成方案,上报国务院。与此同时,柳江新城建设在“十二五”期加快推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柳江,柳州·毅德商贸城、柳江碧桂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推动新城开发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基本实现了新城开发“一年打基础,两年拉框架,三年初见效”的目标。

 

现代交通初具雏形

 

  特别是实施柳堡路、柳邕路上跨铁路立交改扩建,乐都大道续建等一批城市道路工程,打通了柳江与市区主干道衔接的关键节点。

 

发展上,转型升级

 

一园八区

 


新兴不夜城

 

  作为我市六县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县份,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新兴工业园为自治区产城融合发展试点园区,柳江过去取得的成绩为今后的产业升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柳江要全面融入柳州,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打赢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从一个县变成为一个城区,柳江需要尽快进行城市升级,抓紧做好柳江新城开发。党代会对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要求,柳江新城开发要实现“届中初具规模,届末基本建成”的目标。

 

  “届中初具规模”,就是从现在起,用两年半左右时间,实现:

 

兴柳路向南挺进

 

  柳江大道、兴柳路等新城主干道全线贯通;

 

  白莲大道、西外环等连接新城的对外交通干道基本建成,新城区内其他路网加快建设;

 

柳江文化宫广场鸟瞰图

柳江文化宫广场夜景

柳江公园


  市民广场、市民政务服务中心、职工活动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新城小学、农民回建安置房、碧桂园、柳州·毅德商贸城等项目基本建成,市政配套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基本具备城市功能。

 


新城一角

 

  “届末基本建成”,就是到本届县委任期届满时,新城区主干道和对外交通干道建成投入使用,其他路网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学校、医院、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商贸物流、城市综合体等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建成使用,市政主要配套设施同步建成,具备城市功能。

 

前进上,增添动力

 

  “撤县设区,为柳江带来了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如果不充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落伍淘汰。”

 

  这是对柳江说的,也是对每个人说的。

 

水墨戈茶

金秋


柳版九寨沟


  柳江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将体现在多方面: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深化价格改革,探索PPP、BOT等融资模式,拓宽融资领域,提高社会资本利用效益等。

 

工业

工业

花红药业GMP生产基地

建设工地


  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柳江将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实施招大商、引优资,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引技的力度,力争在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投资集团和高端项目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开放工业、服务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投资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黄燕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