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七年多 这个组织通过“用情说和”实现共赢获点赞
今日柳州|时间:2016-10-11 10:48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点击:3425
早在2009年,阳和工业新区即在广西区内率先试点成立了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一个专业性调解组织,成立七年多来,阳和劳动争议调解委(以下简称“调解委”)通过化解一件件劳动争议纠纷,对新区提供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更进一步推动了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软硬兼施”提高规范化水平
打铁还要自身硬。自成立以来,阳和劳动争议调解委一手抓“硬平台”建设,一手抓“软模式”打造,以更扎实的平台、更高超的本领,游刃于各种纠纷之中。
今年6月,调解委搬至冠亚国际大厦新址,实现独立办公。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内,设施完善、功能齐全。“7年以来,调解委的自身建设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阳和工业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宋启华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在调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在调解室安装视频监控和投影系统,实现音频、视频、图像的实时传输,有利于调解的快速、准确开展。今年7月,调解委调解的一起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案,新型调解模式就被夸“高大上”,也促进了争议双方达成和解。
据介绍,调解委现有专职调解员5名,兼职调解员21名。新区连续多年,邀请劳动争议调处领域专家授课,提高调解员的本领。现在,调解员可以根据调解对象的不同特点,结合案件实际,灵活运用背靠背、面对面、解释法律、案例提示、成本激励、冷热调解、个案差异、调执结合等“八大”调解法,有效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
“用情说和”实现共赢获点赞
“我们要回去过年了,但是却领不到工资。”去年底,阳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办公室来了13个工人,自称是某木制工艺品加工企业的员工,因拿不到工资而来调解委求助。
受理后,调解委立即安排人员到企业了解情况。原来,企业负责人首次投资该领域,对该行业内工人工价不了解,而定下一个较高的价格引起企业其他股东的不满,造成工人工资没法正常发放。
“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调解委副主任郭文斌介绍,面对这一新情况,调解委最终拿出了一个让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邀请第四方——业内专家来帮忙。调解委经多渠道,找到了我市一名从事木制工艺品加工的专家,通过一个个工序鉴定、一个个成品把关,最终确定了工人信服、企业能接受的工价,这13名工人也在过年前拿到了自己应得的报酬。
7年多来,调解委以情为纽带,以法为准绳,巧妙地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劳动争议纠纷,实现了企业、职工和新区社会稳定等多赢局面。
“凝聚正能量”服务发展大局
据介绍,阳和劳动争议调解委自成立以来,即以服务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导向,建立事前预防、事中介入、事后分析的机制,通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凝聚发展正能量。
调解委把防患于未然摆在突出位置,从源头上对企业劳动用工情况进行整体监控,对数据进行预测预判,建立预警机制,实现纠纷预防排查在前,调解在后的有利局面。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共排查矛盾纠纷748次,预防纠纷351件。多年来,更没有因调解不及时、不得力导致劳资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或群体性事件。
2008年进驻阳和的某汽车零部件公司,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劳动纠纷频发,仅2009年就发生30多起。阳和劳动争议调解委主动派专职调解员,参与到公司人事劳动管理,协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疏导员工情绪,从源头上杜绝了劳动争议纠纷的发生。2013年至2015年,该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为零,和谐的劳动关系也成为企业发展重要动力。现在,该企业员工队伍人数由原来的50人壮大到如今的600余人。
在阳和劳动争议调解委的引导下,不少企业还成立了自己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一步将矛盾化解在企业内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和谐的氛围。(记者 李俊)
责任编辑:黄燕明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