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蟹的柳州人注意!他被蟹钳夹破皮 竟导致双手溃烂

今日柳州|时间:2016-10-30 20:37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评论:0

秋风起,吃蟹忙啊!

 

 

  可是,只因为抓毛蟹时被蟹钳夹破了皮,竟然双手红肿起泡溃烂全身发抖,不得不入院就医,做血液透析,还要面临植皮手术……

 

  天知道福建龙海市的苏先生都经历了什么……

 

 

苏先生被毛蟹坑成什么样?

 

画面凶残!高能警告!

↓↓↓

  10月19日上午,55岁的苏先生在家中抓毛蟹时,双手虎口被两只毛蟹的大鳌钳住,流血了。刚开始,他并没在意,反正以往被蟹夹了,伤口自己会慢慢愈合。不过这次,他的双手很快就红肿起来全身一直发抖

 

  苏先生到当地医院打了破伤风针,并及时入院治疗,然而病情还是越发严重,于是他转院到了漳州的解放军第175医院。入院时,苏先生的双手已经起了大水泡,部分水泡破溃;经检查,他已经出现神志淡漠,血压低,心率快,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于是接受了血液透析

 

  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朱健说,苏先生目前情况已慢慢好转,下一步还需进行植皮手术

 

 

小小伤口就把人害得这么惨,

看不出来啊,

这货竟然这么毒?!


 

 并没有……

 

上面那货只是当了一回帮凶

元凶在下面


创伤弧菌


  主治医师朱健介绍,苏先生是因为感染了创伤弧菌。“其实,被螃蟹夹伤,只是引起疾病的一个破口,破口沾到这种生长有细菌的海水,传染到身体里。”

 

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也称海洋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嗜盐性海生革兰阴性菌,和海水污染无关

  海洋弧菌与霍乱弧菌同属一类,多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海洋地区,所需温度为20℃左右,还需0.7-1.6%盐分的海水。

 

感染途径及结果

 

  经创口感染:皮肤上的伤口碰到带有此菌的海水,将可能引发溃烂,导致蜂窝织炎及骨髓炎等多种炎症,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经口感染:经消化道感染此菌,将可能迅速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 

 

  一旦感染本菌,症状进展会非常迅速,如不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48小时内就会出现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等症状,病死率可达75%。

 

系常见海洋致病菌
 

 

  创伤性海洋弧菌是主要的海洋致病细菌之一

 

  首例人感染病例于1979年报告,同年被正式命名。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创伤弧菌感染病例,如美国自1996~2010年累计报告1600余例,病死率达30%;台湾地区自2003~2010年累计报告近100例,病死率高达60%;丹麦、西班牙、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报告了感染病例。

 

  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广西一带较为常见,且于夏季感染高发。

 

创伤弧菌竟如此嚣张

“帮凶”还就在我们的餐桌上

 
 

  海产品很易受弧菌的污染。

 

  根据早些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38.6%的海产品检出VP(副溶血性弧菌),浙江省试样的VP阳性率最高。甲壳类、贝类和鱼类试样VP阳性率分别为49.3%、37.9%和25.5%。

 

  被蟹钳伤,被贝壳划伤,被鱼虾刺伤,以及生吃海鲜,比如腌制的螃蟹、牡蛎等,就可能打开感染的大门。

 
 

 

 


还让不让人好好吃海鲜了!

 

吃!

小心,就不会中招!

 

小心碰

● 抓海鲜或处理海鲜时,避免被钳伤、刺伤,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 如有暴露的创口,尽量不要接触海水。如创口已经碰触海水或在海水中浸泡,要尽快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处。如已出现全身不适,伤口明显红肿,必须到医院就诊。

 

● 对于老人、孩子、孕妇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来说,尽量不要接触带刺的海鲜。

 

小心吃

 

● 尽量不要生食海鲜,尤其是贝类。

 

● 蒸煮贝类,要汤水沸腾超过5分钟,不吃壳未张开的贝类。

 

● 贝类食品烹调后及时食用,剩余部分密封冷藏,下次吃时要煮透。

 

 

 


作为一枚吃货

要保护好自己呢

 

原标题:《男子遭蟹钳全身发抖双手肿烂,元凶竟是它!》

 

 

责任编辑:李昕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