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记者,为你揭开晚报君背后的故事

今日柳州|时间:2016-11-08 16:31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今天,11月8日

 

又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

当晨曦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时

 

我们的记者早已奔忙在路上

 

当夜深人静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时

 

我们的记者仍在工作着

 

 

在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地点

 

他们,一直奔忙在路上....

 

今天让我们一起从记者亲友的视角

 

来“阅读”记者、了解记者

 

↓↓↓

 

我俩都是记者

 

  我俩都是记者,不同的是,李华主攻文字,我独爱摄影;我俩都是记者,不同的是,她属于开朗洒脱的射手女,我却是外冷内热的天蝎男。

 

  但,因为我俩都是记者,而且在一个单位,同时上下班(我是她的专职司机)。共同的职业追求,生活里自然就少了许多家长里短的怨念,多了些许彼此扶持理解的轻松。

 

  记者节来了,刚接到“现身说法”的任务时,我内心是抗拒的。虽然都是记者,但又不是两个霸王龙生活在一起,其实真的没有太多不同。但领导说了,你媳妇儿如此优秀,难道不值得你动动笔吗?细心一想,这确实不假。打从认识她那天起,好强、敬业是她的标签,工作上她是部门的标杆,生活里她是我的女王。

 

  执着,甚至有些过于倔强的执着。作为“时政一姐”,每逢全市性大活动或重大会议,是她最忙碌的时候。作为“护花使者”,每当这个时候,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等待。有时,晚上10点半下班的新媒体夜班小编离开办公室时,常常满脸疑惑地问我,为啥你还不回家,你都不用陪家里人吗?其实,我的这位“家人”就在楼下加班呢!或许也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这个辛苦的职业里找到不一样的乐趣,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东北大妞,善良、大方,这是我听到别人夸她最多的词汇。诚然,我眼中的她,对待每一位采访对象,每一位读者都能如此认真、热情。她从来不在人家面前红脸,只有我俩单独相处时,她才变成有脾气的人。甚至有些时候,我都会莫名地嫉妒,为何她总把好的一面都留给了别人,把不好的都留给了我。但或许也正是这份与人为善的温暖,让她养成了温文尔雅的职业品格,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不二法宝。

 

  因为相同职业,又是南北结合,平常低调的小日子,总有些人惦记着让我能多爆一些两个记者一起生活的料。好吧,今儿我就回答一些大家常问的问题,满足大家八卦的心态。

 

  你俩都是记者,还在一个单位,收入什么的是不是特别透明,没有什么个人空间?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只能尴尬地呵呵一下,回你一句“你懂的”。其实,我家女王并不是苏格拉底老婆那样的悍妇,对我一直非常“宽大”,给我足够的财务自由,爱好自由。

 

  你俩都是记者,在家里还经常讨论工作吗?说完全不讨论,鬼都不相信。但我们曾约定好了,尽可能地做到进家门就是生活,出门口再说工作。采访中,我们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长里短。我俩明白,男女之间嘛,要不是相互欣赏和理解,怎能一起走下去。

 

  又是一年记者节,不奢求对这个职业点赞或歌颂,日后大家能多体谅新闻工作者就好。采访审稿多给一些方便,让如她一样的女记者们少点加班,少些奔波忙碌,作为家属兼司机、保镖的我们,也就能早点下班,少些担忧,多得到些关注和关爱。(黎寒池/文 孔德芳/绘图)

         

 

我的记者妈妈

 

  我的妈妈叫肖军,她是柳州晚报的一名记者。我非常非常爱她。

 

  记者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我的同学都夸我妈妈能干,他们说经常在《柳州晚报》上看到她写的文章。同学们的称赞,让我感到很自豪。在妈妈的熏陶下,我也成为了一名小记者。去年的时候,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开始试着写文章,刚开始写得不好,但经过几次修改后,终于刊登在晚报上了,我十分开心。我觉得,做记者挺好。

 

  可是,做记者的妈妈有时候太忙了。在我印象中,上幼儿园时,多是奶奶接,上小学时,多是爸爸接。其他小孩都是妈妈接的多,可我妈妈却是偶尔才来接我。有时候都跟妈妈拉勾勾说好来接我的,但放学出了校门,发现还是爸爸的身影。

 

  我知道妈妈工作很累,但我还是希望每天在睡觉前能亲亲妈妈,抱抱妈妈。记不得多少次了,妈妈原本答应我早早回家的,但就是不守信用,老是说写稿还差一点点,结果这一点点就弄到很晚才回家。有时候,哪怕她在家里,也经常在电脑前写呀写,我叫她陪我玩一玩,她却嫌我打断她写稿,冲着我生气。

 

  有几次,妈妈周末值班,正好爸爸又有事,我只好跟着妈妈去单位上班。妈妈写稿子,我就在一旁看书、写作业,或拿张纸自个画画。有一次,我忘了带书,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书,我就站在正在写稿子的妈妈后面帮她编辫子。平日妈妈极少让我弄她的头发,但她为了不让我打扰她写稿,就破例让我玩她的头发。后来,妈妈的一个同事偷偷拍了一张我正在帮妈妈编辫子的照片,挺好玩的。说真的,陪妈妈上班确实有点无聊,但我喜欢这样陪着我亲爱的妈妈。

 

  之前,因为嫌妈妈陪我的时间太少,我有些埋怨妈妈。但爸爸说,妈妈是一名记者,每天都要跑新闻,新闻随时可能发生,妈妈就随时要上班,不能按正常时间上下班,我们要理解才对。

 

  于是,我渐渐习惯了妈妈的非正常时间下班,也渐渐体会到了妈妈工作的辛苦。有时候看到妈妈回来一身困倦,我就会为她按摩按摩,妈妈可喜欢我帮她按摩了,每次都说好舒服。

 

  我的记者妈妈,虽然不守信用,虽然忙忙碌碌,但我依然很爱很爱她。今天是记者节,祝妈妈节日快乐,也祝所有的大记者小记者们节日快乐!(林雨格/文)

 

 

一个人的电影

 

  要写写做记者的他,我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好。

 

  我以前也在晚报做记者,后来感觉记者工作实在太累就辞职了。那时候,他已经是报社的首席记者,工作比我还要忙。每天我们写完稿子回家了,他还在办公室写稿,总到很晚才回去。和他走在一起后,他还是那么忙,但他在生活中几乎不谈工作。他曾经做过很多危险的暗访,包括潜伏死猪炼油黑窝点打工。我每次问他暗访的事情,他都是傻傻地笑而不答。

 

  由于做过记者,我了解这份工作,所以,能理解他。

 

  今年以来,他说工作有调整,不但要完成首席记者的工作任务,还得协助领导处理部门工作。他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人”,每天我下班过去和他在报社食堂吃饭,然后等他处理部门稿子,处理完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我站起来正想着“终于可以回家了”,他却来了一句:“我还有两条稿子要写。”我在他办公室经常要等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去,到家已经临近11点,洗漱完休息已经是12点多,有时候甚至更晚。这样高强度的生活节奏,我有时感到疲惫不堪,但每天一大早,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早早就来接我去上班。

 

  除了忙之外,他的时间还十分凌乱,经常是家庭或朋友聚会,大家正玩得高兴时,他一接到电话,说是有突发事件,然后头也不回就跑出去了。如果想和他安排一次旅游,得谋划很早,最后也可能会因为他的忙而泡汤。今年8月份的一个周末,他白天值班,晚上和我约好去看电影。我订购了两张电影票。结果下班时,他告诉我领导来电话,报社做的一个活动出一点状况,需要他紧急处理,等处理完了再到电影院找我。可是,等我看完电影了还不见他来。他说事情还没有处理完。我就打车去到城中万达的活动现场找他,看他忙前忙后……那晚,我们到了深夜11点多才能回家,带去的晚饭早已经冰凉了。

 

  和他在一起这些年,看到他每天忙碌加班,几乎是生活的常态。他曾经告诉过我,有一年记者节,有关部门组织记者座谈,一名男记者说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无暇照顾家庭,白天早早出来,晚上很晚回去,孩子都难得见父亲几次,这名男记者说着就哇哇哭起来,听者无不动容。他说,这就是记者的生活。

 

  既然他选择坚守并愿意为之努力,我就支持他。祝奋斗在一线的记者,节日快乐!(唐思思/文)

 

夜深了,回家注意安全!

 

  “张捷,你今晚回家吃饭吗?如果写稿太晚,就在报社食堂吃吧,注意身体!”“好的,我在单位吃晚饭。”记者与妻子每天的对话,从最初的打电话到微信留言。因为记者接到电话经常说:“我正在采访,晚点给你回电话。嘟、嘟……”记者节来临之际,孩子、妻子想说说他们的爸爸、丈夫的故事。

 

  我叫‘丹丹’,还有一个多月就4岁了。我喜欢唱歌、跳舞、听故事和画画,还喜欢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爸爸还没下班?为什么爸爸从不来幼儿园接我放学?为什么爸爸都没空讲故事、教我画画?但是我还是很爱爸爸的,就像他也很爱我一样。下面我来讲讲我和爸爸的故事。 

 

  去年冬天,爸爸送给丹丹一盒蜡笔,我可喜欢了!妈妈找来“黑4”(A4)纸,正面印有很多黑黑的字,背面是空白的,可以画画。刚开始,爸爸手把手教我写数字0到9,很快就学会了,只是8和9练习好久才写出来。后来再学画苹果、梨子和葡萄,我只会画简单的苹果,再后来,爸爸还边讲故事边画书里的动物,有《图书馆的狮子》《鸭子管理员》……

 

  现在我上幼儿园了,每天晚上9点前得睡觉,经常是睡着了还不见爸爸回家,有时我躺在床上还听到爸爸吃饭、洗澡的声音。早上我6点半起床,然后爸爸开车送我去幼儿园,在路上爸爸不用看书也可以讲故事,真厉害!

 

  我听妈妈说,爸爸每天写新闻很忙。希望自己快点长大,等工作赚钱,爸爸就不用这么忙了。(张译丹)

 

 

  交通事故、火灾、洪水等突发现场总能看到记者忙碌的身影,老百姓反映,有人乱收停车费、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下水道堵塞等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是记者必须关心的事。对新闻工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忙”,嫁给“记者”前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真正和“记者”生活了几年发现,除了感到敬佩、欣慰之外,还有担忧其健康和安全。

 

  有一次,我打了丈夫一天的电话都没接,电话要么处于关机状态,要么直接挂掉。后来才知道,丈夫和同事正在潜伏传销组织,最后该传销组织被公安机关一网打尽。还有一次,丈夫连续一周都见不到人,有时凌晨还出去上班,说这是记者体验送餐工作。我当时就不信,打算亲自叫了一份外卖,当丈夫穿着“城市跑跑”工作服,拎着冒着热气的螺蛳粉出现在门口时,心里感到既可笑又感动。还有遇到每年汛期,水涨、水退记者都得赶到现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

 

  “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是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但记者也是家庭的“顶梁柱”。希望丈夫再忙再累也不能废寝忘食,家人会给予更多理解、包容和支持。“祝愿全天下的记者们平安、健康。”(唐安婵/文)                         

 

以前是你粘着我 现在是我等着你

 

  女儿今年23岁,进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也有半年的时间了。在这半年里,我发现女儿长大了许多,别人也都夸她比从前更懂事了。但我也渐渐地发现,那个总是黏着我的“小尾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整天忙着工作忘了家的“记者小吴”。

 

  以前,女儿和我在一起时,问得最多的就是“妈妈我们去哪里吃饭?”“妈妈我们去逛超市吧!”“妈妈我们周末去哪里玩?”现在,只要我们俩待在一起,她总是会问一些与工作、为人处世等相关的内容。在我看来这确实是可喜可贺,她终于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努力工作,积极融入社会的朝气青年。

 

  可是,随着女儿工作量的增加,我的心理及生活秩序也被打乱了。因为女儿工作的需要,导致我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和她一起吃饭。甚至有时候一个礼拜,都不能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到了周末,女儿也几乎都是去参加各类活动。“女儿今晚一起吃饭可好?”“女儿明天我们去逛街吧?”“女儿这个周末和家里人一起聚聚,行吗?”这些问号渐渐地成为了我生活中的遗憾……

 

  我知道做记者这一行,十分辛苦,加班加点都已是家常便饭。但每当我下班回到家,看不到女儿的身影时,心里还是有许多的失落。经常是我做好了晚饭,给女儿打电话,却又被告知正在赶稿。我只能默默地放下手机,继续等待,直到晚上八九点女儿回家后,才又赶紧热了饭菜。看到女儿吃得津津有味,我的心里才有些欣慰。

 

  为了了解女儿的动向,每天上班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看看当天的晚报。当我看到女儿写的新闻时,会用手机拍下来,在空闲时慢慢地翻看,就像女儿陪着我一样。虽然大多数时间,我只能通过看报纸的方式,来“接近”女儿。不过看到女儿像“小蜜蜂”一样辛勤耕耘,特别是有了收获以后的那份成就感,作为妈妈的我也会感到十分欣慰。但我还是希望女儿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妈妈,要不然一转眼,看到最爱的人已经双鬓染霜、步履蹒跚了,岂不成了人生的遗憾。

 

  最后,衷心祝福女儿能够继续从事惩恶扬善、宣扬正能量的记者工作。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像你的名字那样,永无止境地前行。(练雪梅/文 孔德芳/绘图)

 
 

一个特别的任务

 

  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记者节写一篇女友眼中的记者的文章。对于习惯了和数据、图表打交道的我,一时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表述。我和李俊是朋友介绍认识的,两年的相处,就像数据表里的梯形图,一步一个台阶,没有特别的激情,而是稳步提升,像他这个慢热却踏实、沉稳的大男孩。

 

  初次见面,他戴副眼镜,穿着休闲,害羞得像个高中生,和我印象中拿着话筒穿着西装、站在摄像机镜头前阳光帅气的新闻记者差距好大,立刻觉得这个接地气的大男孩好可爱。带着好奇和憧憬,我们开始交往。

 

  随着我俩认识的深入,我发现他工作的节奏和我都不在一个拍子上。听他说得最多的是“我很忙”“晚一点”“今晚没空”“等一会儿”。到了周末,也要忙着各种采访。刚开始我还以为他刻意回避我,我甚至有了放弃这一段缘分的杂念。但是,当我了解记者这个群体之后,才知道他的辛苦,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无论何时,只要有新闻的地方,就有他们在现场的身影。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去认识他,这不正是他勤奋和敬业的表现吗?

 

  有时间的时候,我会翻看近几天的《柳州晚报》,只为在报纸上找到他的名字;他署名的文章我都会细细阅读,因为见不到他的时候,通过报纸上他写的新闻报道,了解他的动态。当看到一份报纸上同时刊登好几篇他写的稿子时,我就知道这几天,他“跑新闻”非常累,一定为了赶稿加班到很晚。我知道记者是靠稿费生活,他希望承担起照顾父母、照顾我的责任;这一刻,我就知道这个来自江西的大男孩是可以依靠的。

 

  平时,我俩的工作都很忙,很多时候一周只能见一次。有一次,我们有一个多星期没有见面,只能通过电话、微信、QQ联系,我还笑话他说“我们是不是在‘网恋’”?

 

  我的大男孩,去年参与了一个大型系列报道,还与同事一起将其整理成书啵!跟别人介绍他的时候,觉得老有面子了。有一天,我听到有人喊他“李老师”,恍然间,觉得身边的这个人,已用他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和成长。

 

  时值记者节,我想对你说:如果你很喜欢这份职业,我会一直支持你。但是我想提醒你欠我的一件东西,套在手指上亮晶晶的东西,你懂的!(张孟玲/文  孔德芳/绘图)

 

嗯...

小编也懂的...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随时可以见到记者们忙碌的身影。“记者”这一称号,没有给他们带来光环,却赋予了他们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今天,第17个记者节,将敬意与祝福送给新闻工作者,辛苦啦~

 

责任编辑:李昕祺  罗方婧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