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厉害!通过甜蜜产业让“跳舞路”华丽变身致富路

今日柳州|时间:2016-12-11 14:09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水泥路从村庄穿过

 

  眼下,甘蔗进入了收割季。以甘蔗为主要产业的柳江县穿山镇板塘村村民,家家户户也忙碌起来。每家把地里的甘蔗收割完一批,就装上三轮车或中型拖拉机拉到不远处的收购站去卖。而在板塘村村委主任莫家平看来,能用车顺顺当当地将甘蔗拉出去,得益于出村的泥沙路终于修成了水泥路,“在以前人骑车出去都费劲,更别说用车拉甘蔗了。”

 

  12月6日,时隔4年多,晚报记者再次驱车来到板塘村,实地探访泥巴路变成水泥路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您感受一个村庄的华丽转身。

 

村民在甘蔗地里收割甘蔗

甘蔗地里充满了丰收的希望

 

“跳舞路” 成为发展瓶颈

 

  从穿山镇的209国道至板塘革命遗址,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通村泥沙路。几年前,这条路被村民形象地称为“跳舞路”——坑坑洼洼不说,遇上下雨天让人寸步难行,开车就更是难上加难。

 

  “以前这条路实在太烂了。”穿山镇副镇长覃伟对这条路记忆尤为深刻。2013年,他挂点的就是板塘村。覃伟回忆,有一次开高顶篷下村,结果挨卡在路中间。当时周围都是水坑,想下车难落脚,而车子又动弹不得,搞得十分狼狈。

上图为村民通过三轮车装运甘蔗到收购点,下图为村民请来小货车拉种甘蔗用的肥料

昔日经过村庄的道路都是破烂不堪(下图),如今水泥路已经通到家门口(上图)

昔日这条路被村民戏称为“跳舞路”(下图),如今已经变身为一条致富路(上图)

 

  覃伟说,这条泥沙路,是村民心头上的坎。当时,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修好这条路,并积极动员老百姓一起参与。当年,村民筹资加地方配套资金,再加上有上级专项资金的支持,终于修好了从209国道到村口李向群希望小学(板塘小学)12.8公里的水泥路。

 

  可这一来,由小学到板塘革命遗址之间的道路就成了“断头路”。“就怕下雨天,皮鞋、布鞋都不能穿,出去只能穿长筒水鞋,白衣服更不敢穿。”板塘村村民张女士说,一步一小坑,五步一大坑,自行车都要推着走,小车就不要想了,根本走不了,“我小孙仔在柳城上学每次放假都不愿回来,说路太烂了。”

 

  除了出行不便,村民最担心的就是运甘蔗。张女士说,用牛车、三轮车根本拉不了,只有等糖厂的大卡车开进来拉。若碰上下雨天,也要等天晴。砍下的甘蔗一等就干了,我们的收成又大大的减少。

 

小小水泥路变身致富路

 

村民把甘蔗拉到村里的收购点

 

四通八达的水泥路


  今年5月,该村以修复革命遗址为契机,在各方努力和资助下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柳江县李向群小学(板塘小学)至板塘革命遗址水泥路工程,通过了竣工验收,正式通车。水泥路全长2.3公里,路基宽6米。

 

  水泥路的建成通车,村民笑着说:“以后娶媳妇都没那么难了。”莫家平细数着路修好后的变化:现在不少村民买了电车、三轮车和拖拉机,每天夫妻俩砍完甘蔗就直接拉到收购站。有些村民还买了小汽车,外来的车辆也多了,大家再也不用担心路况不好而磨坏轮胎。

 

  在柳兴制糖有限公司板塘甘蔗服务站,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得不亦乐。一波波村民开着装有甘蔗的三轮电动车,进站上秤、卸甘蔗、空车上秤、算账领票,络绎不绝。“这是今天拉的第二车,有2吨多,能得1000多块钱。”村民韦明祥告诉记者,今年甘蔗收成还可以,家里产量至少也有七八十吨。糖价比去年高了几十块,还不错。


  板塘村有村民2600多人,甘蔗产量占整个穿山镇的十分之一。覃伟介绍,路修好了,不仅减轻了村民日常出行成本,更重要的是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前老百姓只靠种甘蔗为生,而如今以路为依托,百香果、蜜桔等多元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村民过去住的泥瓦房

村民建起新房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看似修通的是一条小小的水泥路,实则打通的是老百姓一条发家致富路。”覃伟感叹道。(记者 李华 黎寒池)

 

责任编辑:覃连毅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