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江边 TA的启用成为了柳江文化带上的“新地标”!

今日柳州|时间:2016-12-28 15:07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柳州日报社报业大厦成为柳江文化带上新地标。
 
  夜幕降临,家住海关南路的熊嗣女士经常和爱人踱步到壶东大桥上走个来回,“站在桥上,南望北眺,两岸美景倒映江中,巧夺天工的景致建设融合于自然景观之中,那种美,每一次都会让我们由衷地赞叹!”
 
  壶东大桥,柳州人都习惯称之为“三桥”,因为按时间顺序,它是柳州的第三座跨江大桥。当年,壶东大桥的通车,是柳州的一件大喜事,许多市民举家前往参观——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柳江上又多了一座桥;而对于城市的管理者,站在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上远眺,壶东大桥的建设,正是柳州东进的号角。20多年过去了,随着我市东进建设的不断发展,回望这座桥,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更显深远。
 
 
  而位于桥东头的柳州报业大厦,虽然刚刚启用,但是,在柳州的东进进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价值,2016年11月28日,位于壶东大桥东头的柳州报业大厦正式启用,标志着柳江文化带增加了一个“新地标”。柳州人有理由相信,柳州日报社旗下的全媒体平台将继续、更好地为柳州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喝彩、唱响时代最强音。
 
一江春水藏文脉
 
  当年,位于中山西路67号的柳州日报社旧址,就是柳州文人骚客聚集处。当年,作为柳州最高学府的马平考试院就在青云路一带。时光东逝水,顺江而东,柳州日报社站在了柳江文化带文脉的又一个新节点上。
 
  当“老市长”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的时候,他沉吟的是“城上高楼接大荒”“共来百越文身地”,这说明了1200多年前,柳州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落后。而今,若是他能穿越而来或许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定会吟出“城上琼楼遮大荒”“教化纲常谋福祉”。
 
每年一次的祭柳活动(资料图片)。
 
  如今的柳州,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宜居宜业宜人的典范。而柳江,则是柳州人最习以为常的自豪,两岸汇聚了柳州文化的精华。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整合柳江沿岸“两路七区十三点”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公共、教育、体育及商业等区域及空间设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主题词打造起柳江文化带。
 
  从窑埠古镇的码头,到金沙角的沙滩;从工业博物馆的工业文明,到文庙的琅琅读书声;从鱼峰山的山歌声,到西来寺的钟响……这一个个文化精华,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感。柳江文化也成为“一个集聚先进文化的活动带,一个弘扬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宣传带,一个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带。”
 
种柳柳江边
 
  柳江边柳州报业大厦的启用,标志着柳江文化带上增加了一座“新地标”。它是“新地标”,说的是硬件的新,同样也是软件的新,更是在全媒体突破160万粉丝基础上的“新起点、新跨越”。
 
游客在游船上夜游柳江。
 
  是的,柳报从中山西路到潭中东路,变的不只是一个坐标,更是一次“面子”和“里子”的全面升级。“种柳柳江边”,这样的升级,就是为柳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发力。
 
  以喜迁新址为契机,柳州日报社将在聚焦主业中团结奋进,实现“装备设施脱胎换骨,媒体阵地升级转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传播手段更加先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并紧紧围绕“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发展战略,为我市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双目标”加油鼓劲。
 
耸干会参天
 
  “老市长”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他戏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千年之后的柳州,早已不再是那个“文身地”,柳州文化就如“柳河东”种的柳树一样成为参天大树。
 
  巧合的是,柳州报业大厦所在地也被称为河东片区。稍微上点年纪的柳州人都知道,昔日放眼望去,河东片区还是田野一片。稻田、菜地、山岭、水塘交错,与河对岸的龙城路一带形成强烈的反差。
 
华灯初上,夜色柳江又添新景。
 
  而今的河东片区,已经高楼林立、商城遍布,早已是一幅现代化的繁荣景象。金融一条街、双渔汇、窑埠古镇、阳光100……代表的是柳州的现在和未来。跻身其中,柳州报业大厦同样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新成果、新足迹。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柳报人,在融合发展中也取得了瞩目成绩。柳州日报社荣获中国地市报媒体融合创新十强、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五十强,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十强”。(记者 李俊/文 黎寒池/图)
 
见习编辑:相远方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