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空巢”青年的生活写实,哪一条戳中你?
今日柳州|时间:2017-04-16 12:11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点击:3774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固定的收入和住所,但父母不在身边,身边的朋友也不是很多,独居,单身,因此被称为“空巢”。
有人质疑,对年轻人来说,“空巢”的状态是普遍而正常的,不应该打上标签,太多的悲情或许只是“自怜”。
也有人反击,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饱受孤独煎熬和失落折磨的滋味;享受不到亲情;没有老友,缺乏关心和安慰,成为繁华都市里的孤独者。
或许,屏幕外的你,并不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
或许,在繁华都市里,你也一样,形单影只……
让我们来看看几名“空巢青年”的日常生活,这些场景很可能你也遇到过。
一个人的上下班
在柳州某建筑工地打工的湛江小伙子杨晓峰来柳工作已经两年,由于接触他人的机会不多,至今没有什么朋友。“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朋友。”杨晓峰自嘲地笑了笑说,“一个人的时候,走在路上都习惯戴着耳机,把音量调到最大,仿佛整个世界安静到只剩下我。”
杨晓峰的生日是中秋节的前一天,工地放假时间很短,除了春节,他几乎没有机会回家。“生日临近团圆节,显得格外寂寞。”因此,杨晓峰总是拼命干活,孤军奋斗在钢筋水泥中。
一个人的行李一个人拿
5年前,90后女生“碘伏棉签”从吉林省长春市来到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读书。2015年毕业后,她并未选择回长春,而是抓住机会,成为我市一家医院的护士。“一个人在异乡生活5年,很多事情都慢慢习惯了。”“碘伏棉签”淡淡地说,习惯孤独,但她仍不觉得孤独是一种享受。大学毕业后短短两年时间里,“碘伏棉签”就搬了两次家。两个行李箱、三个纸箱子、几盆花草就是她的全部家当。“一次拿不完我就分批拿,从六楼扛到一楼,再雇辆三轮车将行李拉到‘新家’。”
“有时候在家休息,很想找个人说说话,却又不知道跟谁说,那种胸闷压抑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碘伏棉签”说,有时一遍遍翻着手机通讯录,却找不出一个可以打电话倾诉的对象。在外打拼,“碘伏棉签”不想让担忧,每次通话都是报喜不报忧。面对“空巢”,她感到很无助,却又无可奈何。
“空巢”把自己培养成“超人”
虽然面对“空巢”生活有着诸多的不容易,但还是有许多“空巢青年”选择了积极面对,并努力适应这样的生活状态。24岁的小杨去年从南宁一所大学毕业后,便到我市城中区一家银行工作。没有亲人在这,也没有男朋友,用她的话说,她是个实实在在的“空巢青年”。下水道堵了,自己买水拔子回来通;灯泡坏了,自己拿着坏了的灯泡到日杂店照着样子买,“空巢”生活把她培养成了“超人”。“我也不想这么‘强悍’,可是没人帮,这些事我只能自己做。其实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不容易了,剩下的慢慢来吧。”小杨说,虽然目前的状态是“空巢”,但她还是对未来充满着期待。
“空巢”其实并不可怕
“谁说‘空巢’不好了?我觉着挺好的,自由!”从桂林来柳州工作了近3年的蒋先生,现在在我市一家汽车企业工作。一个人租房,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看电影……这些早已成为他的生活常态。虽然在别人眼里是个“空巢青年”,但他却认为,只要内心丰富,现实世界稍微“空巢”一些也没关系。“‘空巢’其实并不可怕,现在还年轻,先奋斗事业,该有的总会有。”蒋先生笑着说。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
看来, 面对“空巢”,众多青年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对待。对此,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熊顺聪表示,许多青年在毕业后远离家乡,来到柳州发展,说明柳州的就业机会、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面对“空巢”这一不可避免的生活状态,他建议青年们尽量拓宽自己的朋友圈,尽快地融入自己所在的城市,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关系网。这样一来,才可以尽早消除“空巢”状态。(记者 韦柳杨 吴祉婧)
见习编辑:六六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