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只为遇见“粮盐古道” 你来看看美不美!

今日柳州|时间:2017-04-24 11:29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挑夫队伍重走粮盐古道

村民挑着粮盐重走当年的粮盐古道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林溪村科马界粮盐古道,曾是广西和湖南两地的重要商道,也因1930年中国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从该处经过,而被称之为红军路。近年来, 不断有游客前往该处探访,而对科马界粮盐古道文化旅游的挖掘,正逐渐成为了促进当地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停办多年的土王节恢复举办】


      16日,记者来到三江县林溪镇时,恰逢这里正在举行节庆活动,好不热闹,只见穿上节日盛装的村民,正围在岩寨鼓楼前,起劲地吹奏着一首首芦笙曲。闻讯赶来的游客,正在鼓楼内大碗地喝着油茶。


村民身穿盛装迎接各方来客


      林溪村村委负责人吴福龙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举办的是第二届三江侗族土王节。而土王节是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此前由于各种原因被停办多年。从去年开始,为了传承和挖掘传统民俗文化,促进湘黔桂边界各族人民的团结,体现欢乐、友好、和谐精神,经商议,决定恢复举办土王节,并于去年4月份举办了首届土王节坡会。当时湘黔桂边界的村寨侗苗瑶汉群众云集林溪村科马界赶赴坡会,场面热闹非凡。


        吴福龙介绍,目前土王节已被列入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到土王节的民俗文化,于是举办了第二届土王节坡会。


村民身穿盛装一路走向粮盐古道


【重走粮盐古道 体验粮盐运输的艰辛】


      记者发现,与一般坡会不同的是,在鼓楼前的广场上,还摆放着一担担的谷子、米和食盐。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兴趣,纷纷上前合影留念。  


      这是要做什么呢?


挑夫队伍从田埂前经过


村民戴起头巾,点上旱烟模仿起昔日的挑夫惟妙惟肖


      “那一担担的食盐、白米和谷子,就是用来挑着走科马界粮盐古道的。”吴福龙说,因林溪镇科马界粮盐古道曾是广西和湖南两地的重要商道。借助土王节的举办,由村民挑着这些粮盐,带领游客一同走,重温当年运粮盐的艰辛。


昔日的古道已经改造砌成了石板


      据了解,科马界粮盐古道的来历,是因为林溪有河,商人就通过水路将盐运到林溪。那个时候湖南有粮,但没有盐,因两地被大山阻隔,商人就找来村民将一担担的盐挑到湖南销售,然后又从湖南购买粮食挑回林溪。久而久之,科马界就成为了运输粮盐的通道。

沿着古道翻过这座山就进入湖南地界


      当日上午11时许,记者跟游客一同随村民重走科马界粮盐古道。道路不长,只有两2公里左右,浩浩荡荡的队伍,在科马界粮盐古道上蔓延了1公里长。记者看到,不少游客走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仍坚持走到终点。


      “科马界除了是一条粮盐古道外,还是一条红军路。”吴福龙告诉记者,1930年,红七军曾从林溪该处经过进入湖南,前往江西,因此科马界也被当地村民称之为“红军路”,目前在林溪村还保留着一座被村民称之为“红军桥”的风雨桥。


昔日红军经过的“红军桥”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在林溪村找到了这座红军桥,现名为亮寨桥。这是一座两台一墩三亭,两侧有飘檐,盖小青瓦的风雨桥。据介绍,该桥长49.55米,宽4.3米,高8米。在桥头竖着一块碑。上面写着:亮寨桥又称平治桥,该桥始建于民国初年,原建在林溪镇林溪街与亮寨屯交界处,1937年水毁后移至亮寨屯重建。1930年,红七军途经三江时,曾在此桥歇息,留下伤病员在此治疗。1987年,该桥被三江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午时分,参加活动的游客返回村里吃百家宴


      吴福龙说,这几年来,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重走红军路和科马界粮盐古道。目前,村里正有意将其打造成一个红色之旅景点,并由此衍生出一些服务产业,助村民增收。(记者 李书厚 黎寒池


责任编辑:覃连毅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