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松饼是棉花做的、紫菜是塑料做的?记者亲身实验找真相

今日柳州|时间:2017-06-03 12:44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的一段视频,

说的是一种肉松是”棉花“做的,

视频流出后,

好多网友都效仿视频中的方法进行肉松鉴别!

那关于肉松是不是“棉花”,

柳州晚报记者、鹿山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系的熊建文老师

做了场实验,大伙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鉴别。


谣言一:肉松饼是棉花做的


▉谣言视频一:两名阿姨称在蛋糕店买了肉松饼,吃了一口觉得不对劲,于是她们将肉松饼掰开后放到水中冲洗,最后呈现出泛白拉丝状,由此得出“肉松饼是棉花做的”这一结论。


谣言视频二:一男顾客称面包里的肉松是棉花做的,他将面包上的肉松放入水中后,肉松有些许“掉色”,之后由絮状变成条状,可捏成一小团。这时,该顾客表示,“这是棉花”。


▉验证实验:


记者从市场上买了三个肉松和医用棉花,用于实验对比肉松和棉花的区别。


1.看一看:将肉松饼和棉花分别放入水中浸泡,肉松(左)易散开,棉花(右)则不可溶。



2.撕一撕:用手捞出时发现,肉松散开很难结成团,并且丝状物较硬;棉花则很容易成团地捞出,并且手感较软。两者都能拉丝。


3.烧一烧:分别用打火机烧肉松和棉花。两者均能点燃,但肉松不容易持续燃烧,燃烧后有毛发烧焦的味道;而棉花极易点燃,有纸张燃烧的味道。


4.嚼一嚼:分别将肉松和棉花放入口中咀嚼。肉松极易嚼烂;而棉花嚼不烂。


▉结论:肉松是一种肌肉纤维,内含蛋白质;棉花则是植物纤维,蛋白质含量可以忽略不计。由于两者咀嚼感、燃烧气味等区别明显,用棉花做成肉松饼是不可能的。


谣言二:紫菜是塑料做的


▉谣言视频:一女子从一包“紫菜”取出一部分,将其泡在水里,随后捞起撕扯,泡发后的“紫菜”较有韧性,女子据此判定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


▉验证实验:


记者从超市买来一袋紫菜以及一个常用的黑色塑料袋。


1.看一看:将紫菜和部分剪碎的黑色塑料袋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后,紫菜“舒展”开来,而且渐渐下沉;黑色塑料袋则全部漂浮在水面。


2.撕一撕:将紫菜和黑色塑料袋从水中拿出。紫菜吸入大量水分,轻易就能被撕断;塑料袋则不吸水,表面附着水珠,很难被撕开。


3.烧一烧:紫菜干烧时,并不易燃,燃烧得很缓慢,产生一种类似于毛发烧焦的味道,火苗熄灭后留下像灰一样的物质;黑色塑料袋燃烧火苗很大,会产生黑色的液滴滴下,并伴有刺鼻气味,燃烧剩余物质团缩在一起。



▉结论:紫菜泡水后会比泡水后的塑料袋更容易撕碎,并且表面没有像塑料袋一样附着的水珠,谣言视频里的紫菜有可能是长时间放置后韧性增强,较难撕开,但是不可能用塑料袋冒充紫菜。


建议:网友应保持理性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监管科副科长朱南新表示,人们日常食用的肉松、大米的基本成分是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是人体消化系统可以消化吸收的;而棉花和塑料的主要成分则是人体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和高分子聚合物,一旦误食将会引起消化系统不适,甚至引起疾病。


“谣言视频中看似有理有据的‘亲身经历’都是一戳就破,试想一个人如果吃了满满一碗塑料,早就得到医院进行治疗了。”朱南新建议,面对这些视频谣言,网友应该保持理智,不偏听偏信,多动脑思考,多查找资料分析。另外,网友还可以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信息发布以及柳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微信公众号,通过权威部门和媒体实时了解真实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


柳东派出所教导员杨琳表示,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记者 范桢 黄紫微)



见习编辑:六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