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经济发展好,多年下滑甚至亏损的行业盈利见长

今日柳州|时间:2017-08-20 10:21 来源:柳州日报 评论:0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今年以来,尽管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但随着有色、钢铁、煤炭、化工等周期性行业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为各地发展注入动力,使经济焕发生机。作为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柳州也迎来了这样的新变化,多年下滑甚至亏损的行业逐渐回暖,企业盈利见长。


稳中提质增强后劲


2012年至2016年,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621.78亿元、4024.88亿元、4435.12亿元、4546.2亿元和4787.19亿元。2015年,柳东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广西首个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新城。2016年底,上汽通用五菱实现年度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生了广西首个产销过千亿元、利税过百亿元的企业,也成为国内首个产销超过1500万辆的汽车企业,累计销售汽车约1600万辆。


2012-201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我市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国内外研发机构相继入驻,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约占广西的1/4;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14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11%。2017年7月,自治区工信委、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国税局、自治区地税局、南宁海关七个部门联合发文,公布50家企业技术中心为自治区2017年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其中,我市有14家,占比28%,数量为全区第一。截至目前,我市共有85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7.8%提高到2015年的36.2%。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934.99亿元,比2015年增长10.4%,增速比GDP增速高3.1个百分点,比工业增加值增速高4.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8%,创下了2004年以来的新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由2010年的64.68%,下降到2016年的55%。服务业比重逐年增加,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2012-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厚积薄发焕发生机


人们都知道,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实业是柳州发展的脊梁。实业兴则柳州兴。


工业是柳州的命根子,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撑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然而,三大“当家花旦”既是柳州的骄傲,又成隐患所在。


柳州经济必须要转型升级,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多年以来,柳州选择了这样的路径,让传统工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升级、人才结构升级;柳州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使“柳州制造”走向“柳州创造”进而向“柳州智造”迈进,向创新要后劲、向转型要活力。与此同时,把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适时打出“促进柳州经济稳增长39条”“减轻企业成本负担41条”等稳增长“组合拳”,以实体经济的大发展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提升,奏出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协同共进的“和谐曲”。



今年上半年,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厚积薄发、总体趋稳向好的新局面,动能转换获得了新支撑,传统产业开始激发出了新活力。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9.2%,首次半年突破200亿元大关。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5亿元,增长5.6%。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847.4亿元,增长8.5%。上汽通用五菱半年整车销量101.32万辆,是上汽集团中唯一超过百万辆的车企,宝骏品牌销量同比增长22%。钢铁、机械产业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钢铁工业产值达461.6亿元,增长29.4%,柳钢实现产量由2月下降1.2%到6月增长11.9%的回升。机械工业产值187.9亿元,增长15.5%,连续12个月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实现产值268亿元,增长43.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记者 罗秋振


责任编辑:六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