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金安非融资姓性担保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导致多人蒙受损失。14日晚报以《年收益19.2%?多人疑落入非法集资陷阱》(←点击标题回顾新闻)为题对此进行了披露。尽管该案涉及的具体人数和金额警方还在调查中,不过近来,以高利息、高回报、低风险为诱饵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行为却不断出现,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损失。那么该如何去识别和防范呢?16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大部分受害者都是退休人员
“没想到还真是坑人的,好在没有投钱进去。”14日,晚报对市金安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事进行披露后,读者杨先生当即致电晚报反映,此前他路过白沙路的金安公司门口时,也领到过金安公司工作人员发给他的宣传单。
受害市民在展示金安公司发给他们的袋子
当时业务员还不断地向他承诺,将钱投给该公司,既能拿到高回报,又安全无风险,他当时险些就被蒙骗将钱投进去了,好在被家人及时提醒,才没有上当,“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可笑,高回报还无风险,哪有这种好事。”
杨先生说,以前卖保健品的喜欢盯上老人,觉得老人注重健康,加上手里有钱,且辨别能力差,容易轻信,花钱购买他们的保健品。如今,一些投资机构,也因此将目光瞄上了老人,通过免费发放礼品等手段,将老人吸引到店里,然后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忽悠”老人投钱。
在这次金安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记者在采访中就了解到,大部分受害者都是退休人员。比如投了90多万元的韦先生,已经60多岁。
、
一市民手上有十份借款合同
尽管目前涉案的人数和具体金额,警方还在调查中,但据覃先生等人不完全统计,估计有四五百人把钱投到了金安公司,涉案金额可能有几千万元。
无独有偶,今年8月,有50余名中老年人到公安部门报案,称位于城中区某商圈的一家贸易公司,长期在解放北路一带向中老年人发放传单,以低风险、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该公司的资金募集,当中老年人投入了一定资金后,公司却人去楼空了。案件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重视,经调查,警方确认这是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涉案金额高达上千万元。
还有位于跃进路某小区的一家公司也以低风险、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该公司的资产管理,以此进行资金募集。然而,当该公司募集了一定数量的资金之后,也出现了人去楼空的现象。而在这起案件中,受害人数有50多人,涉案金额达几百万元。
老年人面对高额投资回报宣传时要警惕
这几年,我市各种线上和线下的金融投资公司,越开越多。记者在走访中就发现,有投资公司为了吸引市民前去了解投资情况,发放的宣传单都夹带上免费送礼品的券。
“我们借出去的钱,都是有担保的,你完全可以放心。”某投资公司发放宣传单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借出去的钱,都要求对方提供两倍以上的资产作担保的,因此记者将钱投给他们,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记者看到,该投资公司根据投资额度和时间,列出的月利率在1.1%-1.5%之间。
广西华尚律师事务所黄华律师认为,中国刑法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如果存在未经依法批准,就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该行为就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高利息,高回报……频频发生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让众多投资者掉进了不法分子设计的陷阱。市金融办就此提醒,如果在借款时,对方所承诺的收益率大幅超过同期社会平均利率水平的,就有可能是个陷阱,这个时候就要谨防注意了。特别是老年人在面对高额投资回报的宣传时,尤其要提高警惕,在投资前要和子女或朋友商量,切勿盲目投资。在发现利益受损了,要及时向警方报案。(记者 李书厚)
【大家聊】
远离高利息的诱惑
该公司以月利率1﹒6%,向不特定的社会对象进行“担保借款”,结果按约付息没多久就关门跑路。11月13日上午到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登记备案的群众,少则借出了一两万元,多则近百万元,有人投入建房款,有人借出养老钱,面对可能血本无归的结果欲哭无泪。
从晚报调查的情况来看,金安公司“玩不下去”走人已是事实,即便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投资者投入的钱款估计也难以全数拿回,为获高息而大笔投入者或将吞下“蚀本”的苦果。
虽然媒体不断披露,警方和金融部门不断宣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近年来仍是屡屡发生。犯罪嫌疑人身份不一、非法吸收钱款的名由不同,但过程基本一致:许诺给予远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开头能够按照约定兑付利息,一段时间后关门消失。要命的是,犯罪嫌疑人跑路的时候已是资金断链、资不抵债,他虽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但“受伤”的还是血本无归的投资者。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天下也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任何投资和生意都会有亏损的风险,许诺能长期给予高回报的“融资”“借款”都是骗人的套路,无非是“你贪他的息,他图你的本”。面对高利息的诱惑,善良的人们还请捂好你的钱袋子,千万不要相信平白无故送上门的“赚钱机会”,不要相信什么保本、保障的承诺,政府代为赔偿更是无稽之谈,到时所有的承诺与你的钱财恐怕都会成为泡影。避免上当受骗,还得靠自己扎好“篱笆”。(刘晓颖)
见习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