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有这样一些柳州人,他们对同胞的关心和帮助从未改变!

今日柳州|时间:2018-05-12 08:30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2

2018年5月12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祭。


十年过去了,时间能抹平伤痕,抹不去记忆。对于曾经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赈灾、捐助的柳州人来说,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纪念。


十年来,有人一直心系地震灾区,十年来九次重返灾区回访慰问;有人始终牵挂着那些来柳救治的伤员,与伤员保持联系,成为朋友和家人;有人一直记录着当年柳州市民奉献大爱的名字和数字,再提依然红了眼眶……


十年之间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微信图片_20180511184026.jpg

张筱华展示和四川同胞的合影


5月10日下午,2008年因“5·12”汶川地震在柳治疗的马银素,给柳州志愿者张筱华发来视频通话,两人像往常一样唠起了家常。过去十年间,每隔一段时间,两人就要联络一下,互道近况。


微信图片_20180511184059.jpg

张筱华一家入川时和段贵成一家合影


微信图片_20180511184246.jpg

马银素和马从贵来柳州给张筱华过生日


2008年,一些四川地震伤员来柳治疗,张筱华作为志愿者护理了五名伤员,并与马银素相识。离别时,部分同胞留下了电话。谁能想到,这份特别的缘分竟持续了这么多年。十年之间,彼此成为了超越血缘的亲人。


微信图片_20180511184129.jpg

一摞厚厚的快递单和信件寄托着牵挂


牵挂:十年9次重返灾区


自四川同胞返乡后,张筱华一直惦记着要去看看他们灾后的恢复情况。2008年11月。张筱华一路奔波到了当地。在马银素的陪同下,除了没见到护理过的赵乾茂,其余几个人都走访了一遍。


“当时处于灾后重建,到时还是废墟,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比较缺乏。”此行给张筱华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护理的马从贵,他家因地震裂开的房子没弄,门前的泥巴没清,煮饭也是临时架锅。


那次回来,她就到处张罗募集棉被、衣物等寄给他们。逢年过节,还会寄一些柳州特产、生活日用品和钱。一摞厚厚的快递单,寄托了这些年张筱华所有的牵挂。


除此之外,她还资助了杨玉华小儿子段成贵的两个女儿上学。“每次只有150块钱,钱不多,但能帮点是点。”


最让张筱华牵挂的马从贵,因为孙女前些年遭遇不幸再次受到沉重打击,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儿子、女儿又都在外地,他一人孤苦伶仃。2017年中秋节,张筱华特意到他家,陪他一起过节。


放不下的牵挂,停不下的脚步。十年来,张筱华先后九次入川。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着每次回访时的合影。而合影的背景,也见证了十年间灾区的发展变化:路修好了,交通更便利了。有些人已经住进了新家,有些已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外出打工或自主创业……


感恩:超越血缘亲如一家


张筱华每次入川,每家每户都像家里来了亲人一般,硬要留她住宿或吃饭。而不晓得情况的邻居,都会说,“哟,你们柳州的亲戚又来了。”


得知她已习惯吃麻辣,每次马银素都找当地最好的花椒送给她;知道她有时头痛,段贵成和马从贵特意买了天麻。每次回程时,张筱华的行囊里总会被塞满熏肉、腊鸡。


令张筱华感动的是,2014年4月,马银素带着母亲、马从贵带着孙女专门从老家过来给她过六十大寿。“我连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了,他们却放在了心上。”


2016年春节,张筱华应马银素邀请,到四川过春节,大年初五还与当年来柳治疗的伤员及家属吃了顿团圆饭。同年11月,马银素、马从贵等地震伤员重返柳州送锦旗,代表当年在柳接受治疗的47名伤员表达感谢之情。


张筱华说,多年来,自己和那批地震伤员的关系,早已不是救助者和受助者的关系,大家亲如一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千里驰援,义无反顾


布置工作.jpg

布置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将要去协助灾区卫生监督部门做好灾后食品、生活饮用水等公共卫生监督工作,有谁想报名吗?”“我报名!”尽管汶川大地震过去了十年,但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市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一科副科长廖韩至今印象深刻。


送上生活物资.jpg

送上生活物资


地震发生五天后,为协助灾区卫生监督部门做好公共卫生监督工作,我市卫生监督组建了一支12人的柳州市卫生监督应急队前往灾区。


卫生监督员指导村民如何正确使用消毒药剂.jpg

卫生监督员指导村民如何正确使用消毒药剂


 “当时我们连续驱车30多小时,历经1500多公里,经过贵州、重庆最终抵达四川都江堰市。”廖韩表示,他们到达灾区后,根本没有时间休整,便立即投入了公共卫生监督工作。


向临时安置点的灾民了解防控措施落实情况.jpg

向临时安置点的灾民了解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廖韩介绍,当时市卫生监督应急队的主要一项工作就是对灾区集中式供水单位开展监测工作,对江河、塘、湖等饮用水水源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此外,还有对灾区各类食品进行卫生监督,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指导灾民开展消杀工作等。在都江堰的近1个月时间里,市卫生监督所的12名队员分头行动,每天早出晚归,几乎走遍了附近的所有乡镇的灾民安置点。


由于余震不断,道路状况十分不好,一些居民安置点车辆根本无法到达,有时队员们只能背着20多斤的检测设备和消杀药品徒步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一路上所见之景,非常触目惊心,看着灾后的情景,队员们甚至不自觉的落下泪来。


 “在走访一处安置点时看到5、6户灾民把公司的仓库当做了临时的‘家’。但是当时道路堵塞导致一些救援物资不能及时送达,于是我们就将自己的方便面、水等生活物资送给灾民,一些队员还掏出钱给了灾民。当我们走的时候,灾民们握住我们的手,流着眼泪,一直在说谢谢我们不远千里来帮助他们……”当时和廖韩一起去参与救援的梁海斌,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历历在目。


十年过去了,千里驰援、义无反顾的举动和一些现场的瞬间,成了廖韩和梁海斌等人永恒的记忆。


看到他幸福我很开心  


病房里的生日“party”(前排中为周冬梅,右为米冬) 市工人医院供图.jpg

病房里的生日“party”(前排中为周冬梅,右为米冬,市工人医院供图)

“这个孩子叫米冬,10日下午他还跟我们视频互动过,说他现在过得很好,很幸福,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开心!”在汶川大地震10周年来临之际,昨日(11日)上午,时任市工人医院“四川爱心病房”护士长的唐凤元一边查看当年的旧照片,一边对记者说道。虽然过了将近10年时间,但当年的很多事她仍然历历在目。 


唐凤元正在查看当年的老照片 付华周摄.jpg

唐凤元正在查看当年的老照片 记者 付华周 摄


2008年5月24日、25日,市人民医院、市工人医院先后收治了47名来自四川的灾区伤员。米冬就是其中之一,包括他在内的20余人被安排到市工人医院。唐凤元说,最初见到米冬时,他的情绪很低落,不愿跟人讲话,这个被压在废墟下三天三夜的16岁少年右下肢已经被截肢,深受打击。不过,在医护人员和爱心志愿者的努力疏导下,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后来,一家爱心企业听说米冬的事后,给他送来一套假肢,爱心病房的护士们则耐心地教他如何使用假肢。出院时,他已经能够脱离拐杖独立走路了。看着米冬一步步走出地震阴影,重新站了起来,整个爱心病房护理团队倍感欣慰和鼓舞。 


除了米冬外,给唐凤元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年近90岁、一来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的老太太,失去丈夫和一个孩子、心情非常压抑的马银素,以及年龄最小的伤员周冬梅等。得知周冬梅即将在5月31日迎来11岁生日后,护士们用心准备,与护士家属小孩以及所有伤员家属一起在病房中给她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切蛋糕、送礼物、集体唱生日歌,场面热闹而感人,给整个病区增添了更多欢乐和温暖。最终,所有的伤员全部顺利出院,被护送回四川老家。 


“他们不只是我们的病人,更是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唐凤元说,这是她30多年的护士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次经历。5月10日下午3时许,26岁的米冬与唐凤元等人进行了视频互动,他说自己现在过得很好,很幸福,感谢当年所有帮他度过难关的医护人员,并邀请大家去他家乡做客。唐凤元说,她明年就到退休年龄了,争取退休后能去趟四川,去看看曾经护理过的那些伤员。 


十年了,再看这些名字和数字,红了眼眶


葛毅打开保存至今的汶川地震文件夹,向记者介绍当年的捐款情况.jpg

葛毅打开保存至今的汶川地震文件夹,向记者介绍当年的捐款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市社会各界纷纷为灾区捐款救灾。记者从市慈善会了解到,当年我市市民通过慈善会为地震灾区捐款总数共计3074.83万元,位列全区第二。现任市慈善会副秘书长葛毅是当年参与接收捐款的工作人员,回首十年前的那一幕幕,他仍然感动万分。


市民为灾区加油鼓劲的资料仍然保存着.jpg

市民为灾区加油鼓劲的资料仍然保存着


“5月13日上午9点57分,一名柳州高中高三的学生委托妈妈来到市慈善会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他也是我市第一个为四川灾区捐款的个人。”


孩子将自己存钱罐里的钱全部捐献给灾区.jpg

孩子将自己存钱罐里的钱全部捐献给灾区


小朋友将自己的零花钱全部捐给灾区.jpg

小朋友将自己的零花钱全部捐给灾区


“5月19日,一位母亲抱着11个月大的小宝宝来捐款,他是到市慈善会捐款年级最小的人。”


家长带着孩子来给灾区捐款.jpg

家长带着孩子来给灾区捐款


一家三口来给灾区捐款.jpg

一家三口来给灾区捐款


“一名105岁的老人,由老人院将捐款交到市慈善会,他是我市为地震灾区捐款年纪最大的人。”


老人来到慈善会为灾区捐款‘.jpg

老人来到慈善会为灾区捐款


柳州晚报小记者来到市慈善会为灾区捐款.jpg

柳州晚报小记者来到市慈善会为灾区捐款


回忆起2008年我市市民为灾区捐款的情景,葛毅说,这或许是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画面。地震发生后,每天早上从7点开始,就有市民来到市慈善会捐款,有社会团体、一家三口、老人、儿童,甚至还有拄着拐杖的残疾人……在市慈善会,柳州市民每天都排着长队为灾区献爱心,每天都能听到N声谢谢,每天都能接到N个市民打来的捐款电话。那时,柳州市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给灾区的一点点心意。”


来到市慈善会给灾区捐款的市民一波又一波.jpg

来到市慈善会给灾区捐款的市民一波又一波


柳州市民抗震救灾 ,众城成城.jpg

柳州市民抗震救灾 ,众城成城


“为汶川地震捐款”、“向灾区同胞表示慰问”“祝灾区小朋友早日重返校园”……保存在市慈善会的汶川地震文件和捐赠登记本,记录了十年前柳州百姓为地震灾区捐出的每一笔捐款的姓名、联系方式、捐款数额。在地震发生后的第8天,5月20日上午9点36分,我市通过市慈善会账户为地震灾区捐款总数超过1000万元,这也是市慈善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接收善款时间最短、款项最多的一次。经过最终统计,柳州百姓通过市慈善会为地震灾区捐款数额共计3074.83万元。


我市市民通过市慈善为灾区捐款的每一笔记录.jpg

我市市民通过市慈善会为灾区捐款的每一笔记录


 十年过去了,再看当年这些名字和数字,依然红了眼眶。


记者 冼冰 李华 周仟仟 付华周 


责任编辑:吴莹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