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这个柳州仔写的歌,荣获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二等奖
今日柳州|时间:2018-06-05 17:50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1 点击:4532
“创作乐曲时,我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化为笔下一个个悦动的音符,在灵感的海洋里尽情徜徉……我期待着有一天,所创作的作品能由钢琴家进行演绎,并与观众一同分享。”
5月31日下午,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钢琴独奏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上,25岁的柳州仔蒋牧辰实现了他的梦想——他所创作的《花山岩画组曲》获得了大赛作曲(钢琴独奏作品)比赛的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不仅如此,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老师的演奏下,《花山岩画组曲》有了生命的跳动。

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左一)为蒋牧辰(中)颁奖
民族乐曲意外获得大奖
蒋牧辰今年25岁,是土生土长的柳州仔。目前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正在准备考星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配器方向)的研究生。
上了大学后,蒋牧辰一直关注着家乡的音乐赛事,其中就有中国—东盟音乐周。创办于2012年的中国—东盟音乐周,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音乐家创作“新音乐”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一起被誉为中国“新音乐”创作的三大平台。

蒋牧辰
历经四年的学习与积累,蒋牧辰决定在今年试着创作作品参赛。考虑到广西以民族风情见长,他选择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当时我就联想起了到崇左旅游时,看到的花山岩画,非常有冲击力与想象力。”蒋牧辰利用课余时间,对旅游时的所见所闻进行想象创作,历时2个多月创作出了《花山岩画组曲》。
组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寻》,描述了旅游者由远及近,从探寻到发现花山岩画的心情变化;第二乐章《铜鼓、钟磬》,以钢琴的技巧模仿演绎了广西少数民族乐器铜鼓、钟磬的节奏、音色和韵律;第三乐章《升华》,从壁画上的图案,想象当年少数民族节日狂欢时的盛景与故事。
据了解,本次比赛共收到国内外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及社会人士的参赛作品52部。由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评委评审,共评出19部获奖钢琴独奏作品,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两名,其中就有蒋牧辰所创作的《花山岩画组曲》。
广西艺术学院钢琴系副教授雷霙对作品《花山岩画组曲》进行演绎
自幼与音乐结缘
“收获这个大奖,很意外,也很开心!”蒋牧辰说,与音乐结缘,也与家乡柳州有关。在他很小的时候,外公外婆就经常带着小牧辰到鱼峰公园玩,时常听着众人唱着山歌,小小年纪的他也跟着咿咿呀呀学唱。而后,母亲送他去学跳舞培养了良好的艺术素养。
10岁时,蒋牧辰看到钢琴表演后,被行云流水、优雅动人的演奏形式所深深吸引,之后开始学习钢琴。初中时,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大热,蒋牧辰萌发了创作写歌的念头。
虽然考上了市一中,但高一时,蒋牧辰就立志要考取音乐学院,成为一名作曲家。他打听到当时铁二中(市四十二中)开设了艺术班,每周晚上上两节课。于是他时常在放学后,坐着公交车从市一中赶到铁二中,补习乐理知识。“有时困得在路上打瞌睡,但为了梦想,就得咬牙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蒋牧辰参加高考后被中国九大音乐学院之一的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录取。
0:00花山岩画组曲音频
在生活中寻找灵感
“以前,我作的曲都是朗朗上口的口水歌,但很快碰到了瓶颈。后来经过教授和老师的点拨,我才发现作曲其实‘别有洞天’。”上了大学,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后,尤其是学习了作曲“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与管弦乐法)后,蒋牧辰像打通了“任督二脉”,编曲变得有想法、有章法。勤学好问,爱好作曲的他还向多位教授拜师学艺,学习了电子音乐编曲和管弦乐队配器。
大学时,蒋牧辰还曾接到朋友的邀约,为佛山市少年宫儿童合唱团改编一首合唱歌曲。他第一时间想到了高中时曾偶然听过的一首歌《我是那一声风笛》。“这首歌的旋律非常优美,抓人耳朵。虽然原唱是由一位女高音独唱,但我有信心改编成适合孩子们的歌曲。”蒋牧辰将歌曲重新编曲,加入了和声、修改了节拍,童声多声部的配合让音域更为宽广,演奏效果充满了活动的童趣。作品不仅获得了合唱团老师的肯定,当天到场的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也联系他,希望将歌曲带回浙江传唱。
大学期间,蒋牧辰先后创作了四五十首乐曲。现在的他,已经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后进行编曲创作。“最近,我正在研究广西原生态歌曲的书籍,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未被改编过的柳州传统民歌,进行重新编曲创作,让传统民歌焕发新的音乐魅力。”
记者 李劼
责任编辑:吴莹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