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朋友圈里疯转的伪“科普网文”究竟有哪些套路?
今日柳州|时间:2018-07-19 12:00 来源:1号综合 评论:0 点击:1352
“科学研究表明,肾虚分阳虚、阴虚、阴阳双虚……89%的男人补肾越补越虚。”
“权威专家披露,超过140多种疾病与全身性湿气有关。”
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开头都“科普范儿”,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健康养生等领域,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伪科普”网文都有哪些特点?
——利用日常经验编织科学神话。“醋泡鸡蛋的基础上加入鹌鹑蛋、大枣、枸杞以及中药材,经过工艺发酵,能够治疗中风、风湿、偏瘫、脑出血、心脑血管疾病等”……
事实上,该文通过堆砌医疗术语包装出的“醋泡食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药品数据库里根本查不到相关信息,却被渲染成“神药”来宣传推销。
——援引国外研究数据显示权威。一篇题为《世纪大骗局:癌症治疗的谎言》的文章称,“癌症完全不化疗要比接受化疗拥有更高的成功率”“无数临床证明,化疗效果只有2%到4%。”
这类文章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外替代医学网站。这些网站利用普通民众对化疗的表面认知,比如呕吐、掉发、发烧等,夸大恐怖效果,推广其非主流疗法。
——以科技术语和国际荣誉吸引眼球。“某某和他的专家团队发明小分子切割技术,将中药提纯萃取浓缩成膏方……有效成分通过皮肤迅速吸收,能够有效预防、治疗乳腺癌、肝癌等重大疾病。”
记者调查发现,拥有该项技术的这家公司,在企业登记信息经营范围内并无药品生产权利。此外,如此重大的科技突破,竟然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有关“小分子切割技术萃取草本植物外用的方法”,没有一条匹配论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数据不管真假只选有利的,“扒”外国研究论文张冠李戴
一位广告公司资深策划人沈先生透露,有的商家要求用“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成果包装产品,使消费者更加信服。于是,广告策划者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炮制文章:
一是大数据造假。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肥胖人群”,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数据,有的说是2亿人,有的只有几千万人,信息纷繁复杂,我们只选择对产品有利的数据。
二是修改国外研究文献。“把一个某权威机构新出炉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产品上,佐证产品功效,反正也很少有人会去查原文。”沈先生说。
三是套用似是而非的医学理论。记者发现,不少“科普”文章号称从中医角度进行宣传,依靠所谓中医名家坐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平台需加强文章审核,相关部门应主动监测有效打击
虚假医疗广告推销的产品,很多对患者的肝脏、肾脏、心血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章晓璟说,作为一名医生,虚假医疗最大的危害是延误了对患者的治疗时机。
专家建议,自媒体平台要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提醒等方式控制伪科普的传播。卫生部门应注重科普宣教和疾病预防,使广大民众提高甄别虚假医疗信息的能力。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静
实习生:欧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