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手记:于无声处听惊雷
今日柳州|时间:2019-05-09 17:01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点击:1006
人常道,于无声处听惊雷。对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惊雷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北大漠那团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而记者近日在四川绵阳蹲点采访,更感到这孕育惊雷的无声力量。
安静,这是记者对于中物院所在地的第一印象。
除了早晚高峰,其他时间里这片区域的道路上都显得没什么“人气”,尤其是晚上9点以后,路上更是汽车都少见,“夜生活”在这里成了一个伪命题。
中物院曾经或正汇聚着我国从事核武器装备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最强大脑”。除了自然环境的“无声”,这些科研人员还要面临另外一种工作中的“无声”。
由于保密需要,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保持沉默,甚至有时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不能发表论文,成果无法被外界所知。与此同时,保密措施也事无巨细,非常严格。比如,进入办公场所前,手机必须入柜寄存。在5G技术都已经问世的当下,这让科研人员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声声“惊雷”不断炸响。昔日的原子弹、氢弹等自不待言,时至今日,某研究所的康彬研究员带领团队解决多项难题,打破国外大尺寸中红外晶体制备技术垄断;某研究所某研究室主任孙光爱研究员负责的中子散射科研平台成为我国首个正式运行的综合性中子科学平台,入选“2013-2015年度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某研究所张庆华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多种新型高能量密度炸药……
某研究所的何雨副研究员直言:“如果你要享受生活,讲究财富的积累,那么这里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搞科研,想给国家做点事,那这里是你的不二之选,个人与国家,彼此需要,互相温暖。”
在目前中物院的所在地,有一个“春雷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名为“春雷”的雕塑,是一个抽象化了的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铸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来源:柳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静
值班主任: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