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担道义 心头存大爱——记荣获第二届自治区文明家庭的黎寒池夫妻

今日柳州|时间:2021-04-15 11:15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他,每天工作的标配:“大炮筒”+无人机;

10年间,他走遍了全市所有的乡镇,尤其是前往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的偏远村庄犹如进家门一般,并与众多的村民成为朋友;

……

她,曾经工作的标配:每天24小时手机不离手;

多年来,她给人的观感:一个微笑、一声招呼,然后低头、手指左右开弓操作手机,似乎整天没完没了,活脱脱一个专职的“手机控”;

……

他叫黎寒池,是柳州日报社视频部总监,也是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她叫李华,是柳州日报社采写中心常务副主任。两人都是党员,是目前报社仅有的4对夫妻档之一,也是柳州新闻战线有名的“神雕侠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俩深谙“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之道,尽孝于老人,尽心于家庭,让这个85后的小家温馨有爱,演绎出新时代文明家庭的新风尚。

扶贫路上夫妻同心共进

作为报社宣传报道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力,黎寒池一年当中有一大半时间驾车穿梭在崇山峻岭间,把镜头定格在偏远的田间地头,定格在贫困群众的衣食住行上。2018年11月18日,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黎寒池和同事只能晚上驱车前往阳朔-鹿寨高速公路的一个标段,准备采访借住于该标段附近一个无人居住的村庄、计划凌晨出发为施工队运送建设物资的骡帮。本来一路上平安无事,车辆慢慢行驶在乡间小路上,但到了半夜大约12点,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航居然将车辆带进了一处杂草丛生的河滩!幸好此时是枯水期,河水不深。只见四周漆黑一片,杳无人烟,手机也没有信号。无奈之下,两人只好想办法自救。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两人狼狈不堪地驶离河滩,又经过1个小时的弯弯绕绕,终于找到了骡帮。两人在车上迷糊了三四个小时,随着骡帮工人开始喂骡饲料、准备早餐,两人也开始了采访。早上7点,骡帮出发,一路上翻山越岭。“因为车辆到不了目的地,才需要依靠骡帮的运输,路途自然就崎岖坎坷,也正是在千辛万苦中我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脱贫后的快乐和自立自强的精神。”黎寒池说。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出炉后,受到了新华网等各大主流媒体的转载。

对于脱贫攻坚的宣传报道,作为报社的数字出版部自然责无旁贷。时任部门主任的李华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驻村手记、脱贫影像等进行精心包装,以独特的视角将其融入卡通漫画、对话、视频等。其中,由黎寒池拍摄、李华指导包装发表的《紫荆花村90后女硕士:扶贫之余化身“网络主播”,给孩子们上网课》《我家脱贫了,我光荣》等新闻扶贫作品,分别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发表;《我带着侗族大歌去扶贫》不到5小时网络浏览量超百万,刷新同类题材的纪录,演绎出新闻扶贫路上夫妻同心共进的一段佳话。

奋斗的青春留下了足迹与回响,也收获了一串串沉甸甸的奖项。黎寒池先后40多次荣获赵超构新闻奖、广西新闻奖等省部级奖项,2018年被新华社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签约摄影师”,2019年获评为全国城市党媒优秀工作者、柳州市“百年五四·龙城青年好榜样”。李华采写的新闻作品曾获广西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等奖项,2018年被市直属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家人整整齐齐多幸福

家是温馨的港湾,也是需要守护的净土。黎寒池家庭如今四代同堂,有年过八旬的李华的外婆,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在外人看来,也许这负担太沉重。黎寒池却认为这是一份甜蜜的负担:“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多幸福。”

李华的外婆几次摔倒住院,黎寒池总是抽出时间为老人白天送饭、晚上陪床,照顾得无微不至。隔壁床的老人很是羡慕,说:“你这外孙女婿比亲孙子还亲呐!”

对于提前退休、从东北跨越3000多公里来柳帮忙照看孩子的岳父母,黎寒池满是感激,回报的是在家主动干家务,周末带二老逛逛公园,节庆日送上小小的礼物,用自己的真心、贴心让一家人其乐融融。

小家有爱,因爱而美。这个年轻的家庭多次被所在单位评为“五好家庭”,2019年度获我市“最美家庭”,2020年获第二届自治区文明家庭。

青春因梦想而美丽,因奋斗而精彩。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龙城大地,黎寒池夫妇各自开始奔波在新闻报道的路上比翼双飞、笔耕不辍。

全媒体记者 吴志成


相关阅读: 社会 民生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