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我长大 我护你晚年——记柳州一对无血缘“祖孙”的故事
今日柳州|时间:2022-07-16 18:15作者:全媒体记者 粟桂利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点击:470

这是一个乌鸦反哺的故事。
在城中区中南街道映山社区斜阳路细柳巷39号的公租房里,住着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阿婆”覃庆英86岁,“孙子”刘炳均30岁,他们已经相伴了29个年头。
缘起:“祖孙”缘是偶然
“婆,我是哪个?”
“我侄子呀!”
7月7日中午,“阿婆”把刘炳均错认成侄子。刘炳均说,最近这一两年,“阿婆”总会错认他,一会儿喊他爸爸、一会儿又喊妈妈,有时候是哥哥,转身又变成姐姐。
错认刘炳均一个小时后,覃庆英又把“阿婆”恢复了。他们有了一段大概10分钟的对话。
“婆,你还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来跟你的吗?”
“没记得了啵!”
“哪个喊你带我的?”
“我来的时候认得走路吗?”
“认得走路喔,一岁半了。”
刘炳均原籍贵港平南县,1993年,刘炳均的父亲带着他来柳州谋生。刘父是建筑工人,在细柳巷帮人盖房子。刘炳均成了覃庆英和老伴的邻居。当年56岁的覃庆英膝下无子女,但为人很好。刘父托她帮照看当时1岁半的刘炳均。
不久后,刘父离开细柳巷到别处谋生,时不时会来看望刘炳均。“我们联系不到爸爸,除非我爸主动来找。”
再后来,刘炳均的父母分别重组了家庭。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出钱出力,把刘炳均当成亲孙子来照看。在刘炳均的记忆里,他读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的费用,基本上是由两位老人负担。
谈起刘父,“阿婆”覃庆英看着刘炳均,告诉他:“你爸关心你。”“有空了,来看你。”“也给钱的。”
落户:22岁“孙子”入户口
2002年的正月初二,“阿婆”覃庆英的老伴去世了。当时刘炳均10岁,“阿婆”没有跟他讲老伴过世的事。年少的刘炳均在当天还问“阿婆”要钱买烟花,“阿婆”也给了。
“我‘阿公’名字是刘强,我们一个姓。”刘炳均住的屋子,有一幅“阿公”的肖像画,挂在墙上。“不是很像,但这就是我‘阿公’。‘阿公’去世那年,请街边一个画画老师照着证件照画的。”刘炳均说,“阿公”有糖尿病,卧床了好多年,都是“阿婆”在照顾。
2014年刘炳均大专毕业,“阿婆”覃庆英找了映山社区和辖区派出所帮忙,把他的户口迁到柳州,落户在覃庆英名下。户籍关系写的是“其他亲属关系”。
反哺:“她把我带大,我肯定要带她”
刘炳均大专学的是软件技术专业,毕业后工作、创业都不太顺利。在他不顺的时期,“阿婆”覃庆英始终是他的依靠,“我不太会煮饭,都是‘阿婆’做饭”。
2020年10月4日,84岁的“阿婆”覃庆英摔了一跤,摔断了股骨。“高龄老人,选择保守治疗的话,就意味着长期卧床。我做主选择了动手术。”刘炳均辞职在家照顾了“阿婆”半年。后来他找了份送外卖的工作,上班时间相对自由,方便照顾家。
2021年9月4日,“阿婆”又摔倒了,做了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两次大病后,“阿婆”覃庆英失去了自理能力,她的一日三餐、洗头洗澡、清理大小便,都成了刘炳均要操持的家务。
“阿婆”行动虽不便,但是屋子里没有异味,身上也清爽干净。屋外挂了很多“阿婆”的衣服,只要脏了,刘炳均就帮换洗。
今年3月18日,在城中区中南街道的关心下,刘炳均就近就业,在映山社区担任协管员。残联还给他家安装了一个摄像头,方便他随时查看“阿婆”的情况。
除了社区工作,刘炳均还在兼职送外卖。他说:“不怕辛苦,多挣点钱。”
7月6日中午,刘炳均给“阿婆”炖猪脚,因后来去忙着送外卖炖坏了,还是邻居帮忙关的火。他回家后,赶紧重新做饭。
刘炳均说,不会离开“阿婆”、离开家,“她把我带大,我肯定要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