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志明(后期合成)韦振武 摄
“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一定要看实际贡献!我们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10月17日,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二十大代表、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语重心长说的一番话,在郑志明等柳州广大产业工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形成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连日来,郑志明在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总会兴奋地讲起习近平总书记与他对话时对产业工人的殷殷嘱托,“总书记给予产业工人的关怀和肯定,是我们产业工人的无上荣光。”郑志明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制造强国建设,离不开产业工人的贡献。郑志明及其团队成员,心中怀有梦想、脚下充满力量,决心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助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能成才,匠心筑梦。郑志明正用自己的实干诠释着,在装备智能制造领域,产业工人凭着走自主创新之路和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信念,、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贡献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添砖加瓦。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郑志明成了柳州产业工人中一颗耀眼的星,也是中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一个优秀代表。
初出茅庐

郑志明在进行零部件精密测量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被称为“1万小时定律”。
今年45岁的郑志明,中等个头,在人群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他总是穿着那身深蓝色厂服,胸前是鲜红色的厂标,一如他本人,做事沉稳、淡定,做人热情、温暖。
儿时的郑志明,没有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能。他沉迷于用各种废旧材料做小车、小船等玩具;用玻璃、轮胎胶做成简易潜水镜畅游柳江,是他和小伙伴夏天美好的回忆。
在家人眼里,郑志明曾是个调皮贪玩、成绩差的“学渣”。初中毕业时,他因成绩不好,感觉高考无望,只能进入职校就读钳工专业。
“说实话,那时候哪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读书读不好,只想掌握一门手艺,有口饭吃。”郑志明对学习钳工的初衷毫不讳言。没想到的是,课堂上教的机械原理、机械制图等知识,他一学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学霸”。
1997年,郑志明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当时的柳州微型汽车厂,成为一名钳工学徒。在这里,郑志明遇到了和他缔结师徒合约的师傅——八级钳工谭林科。
起初,谭林科并不看好郑志明,不敢让他独立完成汽车零部件的加工,做什么都要在旁边盯着。在加工零部件时,郑志明草草完成了零部件加工,谭林科发现产品不合格后,把他劈头盖脸骂了一顿。郑志明羞得面红耳赤,他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干。
有一次,工厂里的设备坏了,车间主任满头大汗地跑过来请谭林科:“谭师傅,你得帮帮忙啊!整个厂,这个问题只有你才能解决。”这让郑志明对“万能的钳工”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钳工那么受人尊敬,钳工手里的活儿那么受人尊重。他也想成为像师傅那样的人。
锉削、划线、钻削、刮削、研磨……这些都是钳工的基本功。如何看出一个钳工水平的高低?丝毫之间见分晓。谭林科告诉郑志明,钳工就是要做“减法”,误差控制得越小,精度就越高。为了让徒弟更好地练习基本功,谭林科自制了圆规、铲刀、三角刮刀等工具。
那时候的郑志明练得狠,“人刀合一”是他的目标。别人都下班了,他还端坐在操作台前练习,手掌慢慢地磨出了泡、长满了茧,练坏的工具能以吨计。
手上的老茧、练坏的工具,都见证了郑志明不断做“减法”获得的成绩:手工锉削平面,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划线钻孔,位置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将细节做到极致,将技术做成艺术。正如“1万小时定律”所阐述的,经过数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努力,郑志明也像谭林科那样,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顶尖钳工。
“当时我收了两个徒弟,同样的教,同样的活,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年过七旬的谭林科说,郑志明能沉下心,活做得总是比别人细。
谭林科自制的工具一直被郑志明保留着,后来传到了他的徒弟手里。每个徒弟初来时,都要像郑志明年轻时一样,先把基本功打好。
“虽然钳工作业现在大部分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是完全取代人工是不可能的。”郑志明说,越是精密的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等,越需要依靠人来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