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这里说文化传承发展·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学习奋斗|时间:2023-09-14 11:2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评论:0 点击:78
原标题:总书记在这里说文化传承发展·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声声粤韵 丝丝入心
夜幕降临,荔枝湾畔灯火璀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迎接着八方来客。
“仰望摩星岭,俯首望珠江。”晚上7点半,古色古香的广福台上,广州博艺粤剧团的演员带来《白云松涛》等剧目片段,赢得观众阵阵叫好。
今年,粤剧艺术博物馆实行夜间开放,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9点,增加戏台演出场次,举办粤剧曲艺类展演,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体验。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总书记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让人们领略“南国红豆”的艺术魅力
走入粤剧艺术博物馆,仿佛置身细致精巧的岭南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紧凑地布局在方寸之间,漫步其间,金漆木雕、灰塑、陶塑等工艺品不时跳入视线。芭蕉树、荔枝树、凤凰木等树木见缝插绿,共同构成粤剧诞生、成长的人居环境。
“粤剧是南方的红豆”,作为广东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粤剧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6月8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为总书记介绍讲解。“我们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粤剧传承发展的关心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情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殷殷期望。”马楠说。
融静态展览和动态演出于一体,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鲜明特色。
五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开放区域,园区梨园小筑、琼花堂、銮舆阁陈设专题文化展览,先后开放给观众参观。博物馆积极推动文物藏品的活化利用,策划举办“笛声醉月 箫管鸣天——岭南箫笛文化展”等,多维度展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博物馆将戏台、剧场打造成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体验空间。“杨柳风轻红杏雨,流水画桥西,山外红楼倚,堤畔踏青时……”在“百场粤剧精品进粤博项目”中,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为观众倾情演绎《花田错会》《梦会太湖》《游园惊梦》等经典折子戏。演员毕海荣说,“在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戏服的展示、生动的表演,沉浸式了解粤剧。”
专业院团、民间团体共同推动粤剧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永庆坊,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当地居民徐潮江就在现场,对总书记同自己交谈的一幕记忆犹新。
“粤剧在广东家喻户晓。”徐潮江说,从永庆坊“绣花功夫”微改造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开馆,恩宁路老街区一年比一年兴旺,“我们的粤剧也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好,也要像这条街一样,老树发新枝,越兴旺越好!”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时时有悠扬的曲声入耳,循声兜到园子中央,飞檐脊顶的广福台赫然眼前。
戏台上,一对盛妆的男女演员,唱着粤剧经典选段《花田错会》。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