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奋斗|时间:2023-09-18 09:10 来源:央视网 评论:0 点击:182
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凝聚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4年浴血奋战,为了“可爱的中国”,无数革命先烈高擎信仰火炬,义无反顾地踏入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抗争的历史洪流中。“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让我们一起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侵占中国东北地区。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面对日寇疯狂围剿,杨靖宇充满斗志:“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1939年冬至1940年春,日军实施“斩首战术”,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面对日寇重重包围和利诱劝降,身边人有的牺牲,有的叛变,杨靖宇却凭借难以想象的毅力,甚至在绝粮数天之后,坚持只身与敌周旋,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寇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竟无一粒粮食。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提及这段红色历史:“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