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来自乌蒙山腹地的探索实践故事

学习奋斗|时间:2023-09-27 14:41 来源:新华网 评论:0

新华社贵阳9月26日电 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来自乌蒙山腹地的探索实践故事


  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毕节市,曾是我国唯一的开发扶贫试验区。2018年,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如何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新华社记者近期在毕节采访看到,农民种地有了“产业导师”,苍翠山林孕育“绿色资产”,东部大医院“西迁”深山……一个个生动的探索实践故事,正在乌蒙山区奏响振奋强音。


  激活乡村发展智力引擎


  【总书记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实践案例】“产业导师”的故事


  一大早简宜伟便骑着三轮车,行驶两公里多的通村路来到良种马铃薯试验地。


  戴上草帽,挽起袖子,就在地里干起活计,恰如庄稼汉,而他其实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的一名研究生。


 1.jpg

2023年5月,龙凤科技小院“产业导师”与当地农民交流马铃薯种植管护技术。(王永华 摄,新华社发)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采集了土豆地里的土壤,用于检查土壤肥力、分析土质。


  晌午时分,忙完手头农活儿,二十五岁的简宜伟坐在田埂上,和村民左奎一起交流马铃薯管护技术。此刻,务农半辈子的左奎像学生一样认真聆听。


  “目前,地里的马铃薯几乎都采收了。今年之前受较长时间干旱天气影响,马铃薯整体产量有所下降,但推广种植的良种马铃薯单品产量还不错。”简宜伟说,今年七八月份还重点加强村民对马铃薯地面藤叶管护,增强光合作用,对提高产量和品质都有帮助。


  去年3月,贵州省第一个科技小院落户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派驻科技小院以来,简宜伟和另外两名同学聚焦村民生产技术“痛点”,科学助农。


  技术推广难在转变观念。面对村民“宁愿相信几十年的种地经验也不愿相信几个陌生大学生”的想法,简宜伟做了不少工作。


  小到修枝除草,大到选种施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通过长时间与村民一起下地干活,帮助解决问题,学生们逐渐得到村民认可。


  最早接受产业培训的左奎,成为科技小院培养的第一批“科技农民”。“手把手教大家,他们比村民还关心地里的事。”左奎说,经测算,试验地去年马铃薯亩产平均提高了1400多斤,现在能达到3100多斤。


  今年,龙凤村在科技小院指导下栽种了1000亩良种马铃薯。


  简宜伟还积极推动当地3407亩刺梨技术改良。去年,试验地里刺梨产量比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土地刺梨产量提升了34%,刺梨维生素含量提升了46%。这一技术正在当地逐步推广。


  记者获悉,依托“产业导师”,毕节重点加强农民培训,正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研队伍”,着力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源开发潜力,激活乡村发展智力引擎。


  发挥生态比较优势


  【总书记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实践案例】“绿色资产”的故事


  今年夏天以来,马德巧家的民宿人气逐渐旺起来。


  从她家民宿窗户望出去,群山连绵绿意盎然,仿佛置身林海。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民宿所在的海雀村成为不少人纳凉避暑的“打卡”地。


  前几年,马德巧把自家二层小楼闲置房间改造成民宿,还与县里的旅游平台公司签订协议。


  “有平台引流,客源有保障。有客人入住,每天每个床位可得50元的分红。”谈起生活变化,她欣慰地说,村民30多年辛苦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没想到今天成为全村增收致富的“绿色资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