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总书记心目中的“弄潮儿”

学习奋斗|时间:2023-09-28 09:39 来源:新华网 评论:0

新华社杭州9月27日电 题:记者手记:总书记心目中的“弄潮儿”


  一江秋水、万派涛声,钱塘大潮奔涌而来。


  9月23日晚,钱塘江畔,亚运圣火第三次在中国点燃。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见证亚洲共此时的高光时刻。


  整场开幕式,贯以“潮起亚细亚”的主题:


  巨大的地屏和网幕上大潮交迭激荡,飞旋于空中的演员与潮共舞,“弄潮儿”乘着风帆竞渡;


  超过1亿人参与汇聚而成的“数字火炬手”,奔赴而来,点燃“钱江潮涌”主火炬塔。


  一幕幕视觉盛宴,尽显之江大地的万千气象。


  这是水浪之潮、体育之潮,更是时代之潮、文明之潮,令人不禁想起2016年总书记在杭州出席G20峰会时所引用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生生不息的潮,始终奔腾在浙江人的血脉里。


  “弄潮儿”是谁?我们沿着总书记此次在浙江考察的足迹,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义乌市李祖村,一个曾被称为“水牛角村”的“脏乱差穷”小山村,得益于“千万工程”,变身“绿富美”。


  在村里的“共富市集”,总书记见到了一张张青春的面孔。他们的共同身份是“农创客”,创业项目从创意咖啡、盆景农场,到木艺陶艺、手工竹编,琳琅满目、花样迭出。一个小村庄,集聚了50多家创业主体。


  面对总书记,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这样总结:“流量变产量、颜值变产值、资源变财源、山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民。”原乡人、返乡人、新农人,共同探索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丰富路径。


  当年启动实施“千万工程”时,习近平同志就特别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


  这次来,总书记更加感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当时听起来不得了,这个‘大战役’怎么打?政府得给多少钱啊?不是这样。政府主要采取一些鼓励引导政策,主要还是要靠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实际上,这个经验我们后来推广到了扶贫工作中,下一步乡村振兴也要这样。”


  20年来,“千万工程”造福万千群众,也发动起万千群众,形成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良性循环和不竭动力。


  “弄潮儿”,始终扎根大地、不懈探索奋斗。


  乘汽车沿着高速公路,从杭州市到义乌市。高速路口收费站上方的“货郎担”图案,引人注目。这正是当年义乌人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的形象。


  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义乌无疑是一个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来过义乌10多次,对此深有体会。


  这次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习近平总书记同这里的商户、小企业主代表亲切交流。


  “在这里打拼多久了?”


  “37年”“20年”“30年”“27年”……每一声回答,背后都蕴含着一段艰辛的创业故事。


  回答“27年”的是张吉英。总书记刚到她的商铺里参观过。


  从张吉英的父亲走街串巷给人修伞,到1997年她自己来义乌市场摆了个一平方米小摊位,到后来开设商铺、开办企业,再到女儿留学回来加入企业、打通线上线下……张家的奋斗经历,正是义乌创业者的典型故事。


  “这个地方,既不临海也不临边,怎么就变成了全世界的一个贸易中心呢?是因为义乌人做到了‘无中生有’‘莫名其妙’。”总书记再次谈起“义乌发展经验”。


  《之江新语》中,有一篇《不畏艰难向前走》,谈的是浙商精神:


  “浙江之所以能够由一个陆域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正是由于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在听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弘扬“四千”精神,言语之中饱含激励:“这是我们这里的人文特点啊,大胆干大胆闯!”


  “弄潮儿”,从未停下敢闯敢试、创业创新的步伐。


  绍兴会稽山脉西麓的枫桥镇,是元朝画家、诗人王冕的家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广为人知。


  而在新中国,枫桥基层群众创造的一项经验,也从这里推广向全国,为公众所熟知。


  此次来浙江,总书记专程来到枫桥镇,走进枫桥经验陈列馆。


  “枫桥经验”如陈列馆旁的枫溪流水,从未停滞、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