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察 | 治水,从“战略”到“笃行”

学习奋斗|时间:2023-10-17 09:34 来源:人民日报 评论:0

原标题:治水,从“战略”到“笃行”(微观察·习近平总书记江西之行)

水运连着国运。一部泱泱大国的治国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治水史。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题之一。而通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除了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以地域视角分类,还有便是以长江、黄河这样的水系来统领。

为何是水?山水林田湖草沙,“水是命根子”,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到江西考察,主要是看长江经济带发展,并主持召开了近8年内以此为主题的第四次座谈会。会上,回顾发展历程,总书记有感而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工作,一方面是抓战略性工作,也就是‘国之大者’,而这些工作都是有较长周期的。另一方面,我们不仅抓战略,还要起而行之,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不是说规划完了就算完了,不是说只喊口号没有行动。我们都是一件件做,全面系统布局。做就要做好它,完成它。”“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抓工作,就是这个精神!”

两个词,一是“战略”,二是“笃行”。

先说“战略”。

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了山东东营,“看黄河入海流”。黄河上中下游都走到了,“心里也踏实了”。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各项工作时间的分配,是观察治国理政的一个窗口。花大量时间去看水的深层逻辑,正是人民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的执政理念。

水里有战略思想。

最广为人知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现在深入人心,不再“以GDP论英雄”。从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到相得益彰的多选题,其中蕴含着深刻辩证法,充满了战略远见。

总书记所说的“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也是一种战略。它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生动表达,背后有“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体现的是对规律的尊重,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表征。

大战略,势必大手笔。比如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无不体现在水中。仅说协调,这次在江西召开的座谈会,总书记就强调了“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会上有个细节。总书记亲切询问来自11个省市的负责同志,他们花了多长时间到南昌。昔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漫长路途,如今耗时不过两三个小时。交通的便捷,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再比如新发展格局。浙江宁波舟山港,碧海扬帆,习近平总书记在那里酝酿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此前在四川考察,总书记考虑到“我们的主要家当都摆在沿海一带”,深入思考“大后方”的概念。

战略里有战术,治水的仗怎么打?

看地图,水资源几横几纵。东西向的,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南北向的既有连通古今的大运河,也有世纪工程南水北调。

纵横交错,扬浪千重,利泽万方。而散落其间的,是枝蔓般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

系统观念,是治国理政的一个方法,也是治水的一大战术。“处理好轻重缓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哪些是当务之急,哪些是战略性的储备。”总书记曾经叮嘱。

河湖长制是系统观念的生动运用。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探索江河湖泊的治理与保护。浙江也因此成为河长制的发源地。这一思路,在党的十八大后进一步拓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谋划。

再看第二个词,“笃行”。

对这一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