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歌未央——江苏积极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习奋斗|时间:2023-11-24 20:2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0 点击:236
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11月2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记者 季春鹏 摄
从唐古拉山奔腾而下,长江一路浩荡万里,在奔流入海前,孕育滋养出一片富庶水乡。
这就是江苏。依江而生,全省八成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长江,内陆水域面积占比居全国之首;缘江而兴,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超过10%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江而美,沿线八城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川俊秀、文脉绵长。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叮嘱“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
牢记谆谆嘱托,江苏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精髓要义,努力把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以时间为经,寻古探今,赓续长江文明;以空间为纬,塑形铸魂,浸润时代人心;人们从长江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依靠长江聚合高质量发展力量、以长江文化涵养中华文明,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一江碧水,一派新貌
长江新济洲日落时分景色(1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记者 季春鹏 摄
清晨,薄雾锁江。全国首个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长江新济洲上,苇荡间传来“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的击喙之声,鸟鸣交错呼应,啾啾啁啁、嘟嘟哒哒……好不热闹。
从奥体中心出发,阔别三年的南京马拉松再次鸣枪开跑。途经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山码头、下关火车主题公园等人文景观,串起了五马渡、幕府山、燕子矶等自然景观,风光旖旎的“江景路线”让不少“老马”赏心悦目。
“避开了城市道路和无聊的隧道,新线路视野开阔,山水城林美不胜收。”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博士黄亚颇感惊喜。
“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码头林立、船厂扎堆、机器轰鸣、生态失衡,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江南京段留给人们的印象。2018年以来,南京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压倒性任务,拆除取缔长江岸线利用项目160个,清退生产型岸线37.6公里,修复沿江湿地1万多亩,如今长江生态岸线比例超过八成,18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为100%,10条市控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为100%。
市民在南京滨江风光带鼓楼区段休闲(11月12日摄)。记者 季春鹏 摄
如今,南京浦口滨江,数十米高的龙门吊矗立郊野绿地,见证昔日“十里造船带”变身风光带;离江岸10余公里,曾经的水泥厂变身苏式园林,废弃矿坑再现江南盛景,打卡园博园就能“一日看遍锦绣江苏”;最新版南京国土空间规划显示,长江穿城而过,滋润占城市面积七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宜居城区和美丽田园融合,展示城市绿色发展新图景。
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在江苏,优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随着一江碧水奔涌向前。
10公里的江苏常州新龙生态林绿意绵延,每到周末,大人们搭起露营帐篷,孩子们玩起水枪,仿佛闯入现实版“绿野仙踪”的世界。不远处就是长江,25.8公里的岸线在高峰时期曾开设了百余家化工企业。如今,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部清零,复绿面积已超3300亩。
减,换来了“增”的空间。走进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就能看见由一家废弃化工企业改造而成的常州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在这里,展板上的两条曲线令人印象深刻:一条是空气优良天数、水质达标率等指标一路上扬;另一条是亩均税收从2019年的11.1万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