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2023丨总书记的民生之“问”

学习奋斗|时间:2023-12-23 16:2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评论:0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百姓的衣食住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念在心。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从城市社区到乡村农舍,从新居客厅到田间果园,总书记走到老百姓的身边,拉家常、话民生。

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小事”,习近平总书记问得很细、很深。

“一问”食物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时,走进田间。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小麦是种在盐碱地里。

沧州市地处渤海之滨,土壤盐碱化程度高。近年来,通过培育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改良生产栽培技术,盐碱地逐步变身“大粮仓”。

在田间,习近平总书记俯身捧起一束麦穗,向正在除草的农户杨东进询问种了几亩地、亩产多少、小麦长势如何。

杨东进告诉总书记,他家种了20多亩旱碱麦,去年净收入6000多元,今年气候不错,预计亩产能有四五百斤。

“祝你今年丰收!”总书记点头肯定。

△今年5月,河北沧州一处旱碱地麦田。

田埂边的长桌上,摆着不同品种的旱碱麦种子及挂面、面粉、全麦面包等。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问道:“旱碱麦做的面食口感有什么不一样?”

农技人员答道:“和普通小麦相比,旱碱麦加工的面食麦香味比较重,有嚼劲,挺受欢迎的。”

望着广袤的田野,习近平总书记思虑长远:“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今年,黑龙江多地遭遇洪涝灾害。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遭受洪涝灾害的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走进农田察看水稻受灾情况。

看到本该饱满的稻穗,干瘪成空粒,总书记神色凝重,“都快灌浆了,水给泡了。”话语中尽是惋惜。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最大程度减少农业因灾损失,确保受灾群众安心安全。”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中国人每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到一个概念——“大食物观”。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