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2022年7月30日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保护: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遥古城,自迎薰门步行入城,登上城墙俯瞰全貌。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给人以启迪。
??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地方考察时总是不忘调研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反复叮嘱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这充分展现了总书记强烈的历史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

2023年10月2日,人们在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观看闽剧演出。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古都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重回福州三坊七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星散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
??我们要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敬畏,精心守护,把历史文化遗产完整交给后人。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统筹好保护与发展,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越来越多历史文化名城走向整体保护、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更多采用微改造的方法,下“绣花”功夫……在城市肌理与乡土脉络中,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既要保护好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是非遗大国,从传统技艺到传统礼仪、节庆,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
??潮绣、潮瓷、潮剧、潮州菜……古城潮州拥有丰厚非遗资源。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目前,文化和旅游部认定5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公布1.6万多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身负各式绝活,在城市、在乡间心无旁骛、坚守匠心。与此同时,我们乐见非遗课程走进更多学校,培养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