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蝶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
学习奋斗|时间:2024-02-21 08:37 来源:人民日报 评论:0 点击:27
举目远眺是蔚蓝的海,环顾四周是怡人的景。苍翠的红树林,洁白的白鹭,火红的三角梅……走进福建厦门,就走进了一幅多彩画卷。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同样亮眼——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厦门创造出占全省14.8%的地区生产总值和48%的外贸进出口总值。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这幅新画卷,从何处起笔?
走岸线,登海岛,进园区,上高山,访村庄,向厦门人寻答案,大家总会从30多年前讲起——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同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赴厦门履新,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
从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到要求厦门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从寄予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殷切嘱托,到赋予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在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把脉定向,为厦门树牢“生态立市”之志、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
“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欢迎晚宴上深情地说。
昔日的海岛小城,如今已是扬帆世界、拥抱全球的海湾型都市,“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
实践,书写厚重答卷;时间,见证鹭岛蝶变。
一个湖
始终遵循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昔日“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
空中俯瞰,筼筜湖一湾碧水,如同一条绿丝带飘入岛内。白鹭洲上草木繁茂,白鹭翩飞。
筼筜湖从人人掩鼻的“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映照30多年来,厦门人生态优先的自觉和绿色发展的担当。
筼筜湖的前身为筼筜港,入夜后渔船灯火闪烁,形成当时的厦门一景——“筼筜渔火”。到上世纪70年代,筑堤围湖,向海要地,筼筜从海港变成内湖,水域面积缩减到1.6平方公里。
到上世纪80年代,环筼筜湖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工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入湖,导致水质迅速恶化。
“湖水泛出臭味,沾在衣服上很长时间都散不掉。”从小就住在湖边的市民陈志毅记忆犹新。不堪重负的筼筜湖,成了厦门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对人民群众的呼声,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挂在心,思虑深长。
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治湖方略,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
翻开留存的会议纪要,治湖决心跃然纸上——针对“九龙治水”难题,会议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针对治湖资金难题,会议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这相当于当年全市一年基本建设投入的1/10,比之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