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新区雄安站候车厅,一座青铜轮盘吸引着往来旅客的目光。轮盘底座上,镌刻着它的名字——“千年轮”。

△雄安站候车大厅“千年轮”
“千年轮”以千年为刻度,起始日期定在2017年4月1日,那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消息发布的日子。
如今,雄安已走过整整七年。
于千年而言,七年十分短暂;于雄安而言,七年发生了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的历史性转变。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并三赴雄安,谋划发展。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
第一次,2017年2月,雪后初霁,总书记从中南海坐汽车出发,到河北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
彼时,“雄安新区”还是中央内部文件里的新词。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第二次,2019年1月,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仔细端详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总书记说,“这两年,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
第三次,2023年5月,复兴号50多分钟风驰电掣,总书记深入雄安新区考察高铁站、社区、建设工地等,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
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三赴雄安,“千年大计”的定力与“只争朝夕”的干劲,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重点。
对雄安建设者,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这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你们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努力啊!”面对雄安干部群众,总书记嘱咐道:“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要久久为功,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必须踏实努力、艰苦努力。”
七年脚踏实地,梦想照进现实——
起步区“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全面开工,四家央企总部、四所高校、两家医院陆续落地建设,地下之城加快成型,“云上雄安”初步建成……城市雏形已经显现,雄安新区进入到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并重的阶段。

△2024年3月27日,中国中化大厦主体结构封顶。历经两年建设,这座采用白洋淀“金芦苇”设计理念的大楼初露真容。
3月27日,首批疏解央企之一的中国中化总部大楼——中国中化大厦主体结构封顶,预计明年6月建成投用。大厦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高的地标建筑,可满足一千多名员工的办公需求。越来越多的央企总部和二三级子公司在雄安新区落户,开始拉动这里的产业持续向高向新。
雄安新区高铁站枢纽片区的中交未来科创城,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承接北京疏解的大中型企业和研究院。
容东片区体育公园内,剧村变电站一头连接着张雄特高压,一头连接着容东安置区,实现了用张北的风点亮雄安的灯、用坝上的光照亮新区的房,为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用电保障,不断向外界传递着绿色发展理念。
“千年秀林”已累计造林4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大幅提高到34.7%,“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正逐渐成为现实。华北明珠白洋淀,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