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城市矿产”日产近100吨 柳州城市淤泥与污泥变废为宝

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时间:2018-06-14 11:25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一滴水、一块矿石、一颗螺蛳、一个概念,一一在柳州变成了宝藏——百里柳江百里画廊景观、引以为豪的柳钢集团、可以吃的城市名片柳州螺蛳粉、风靡市场的宝骏E100……开放、实干的柳州工业理念和精神,布满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鲜少关注的下水管道里、污水处理厂处理池底部,同样装着生态宜居城市柳州的一个大大的梦:要把这些污泥变废为宝,成为再生资源;将污泥资源化利用推向更广的区域。


即日起,本报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探访柳州城市淤泥与污泥的变废为宝之路,告诉读者一座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城市矿产”。


污泥给人感受大多是有异味、脏,布满细菌。淤泥堵塞管道,造成积水的“城市病”常常被人诟病。入夏,河道涨水,洪水过后给城市带来的淤泥,应该是普通人对淤泥最近距离的感官体验。


城市里的淤泥与污泥,是城市下水道、河道、污水处理厂、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产物。


在专业人士、环保人士眼中,这些由自然现象、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带来的泥污是固体垃圾,但也是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矿产”。那么,柳州城市里的淤泥与污泥体量有多大,具体是如何产生的?连日来,记者带着问题进行了走访。


888.jpg

用水泵抽出江底淤泥


10座污水处理厂时刻“生产”污泥


“柳州的污水处理2003年起步,2005年开始飞速发展,如今是出成果的阶段了。污水处理厂的副产品叫污泥。治水又治泥,才能彻底根除污染物。”在位于鱼峰区东环大道的一栋办公楼里,市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发展部经理孟宪翚说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如数家珍。


目前,我市在市区及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城县共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日处理污水的总规模为82万吨。


据了解,龙泉山污水处理厂是目前柳州最大一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是35万吨。处理能力第二大的是白沙污水处理厂,能日处理污水18万吨。据估算,平均每天会产生近100吨污泥。


另外,从市环保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自治区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包括柳钢集团在内的大型企业,在企业生产线上也建成了污水循环处理系统。这部分的污水处理设施中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污泥。


城市生活带来副产品叫淤泥


除了工业生产,城市生活也在时刻生产淤泥。

“每年6月、7月汛期,洪涝过后在城市路面、河堤沉积的泥浆,就是城市淤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说,洪涝后淤泥主要积留在城市低洼处,具有流动性差、易黏的特性,洪水退、人随即跟进清淤,是每年都有的场景。


汛期,除了城市道路,立在江边的防洪闸也是淤泥的集聚区域。据了解,今年市区投入运行的堤防27.6千米,泵站30座,闸门76座,穿堤涵104座。以位于柳南区西堤路的华丰湾泵站为例,由于长期在水下,且处于回水湾,水流流动性不强,防洪闸门和闸槽形成的泥垢有40厘米厚。


雨水来势汹汹,泥沙下灌,这是淤泥对城市排水运行系统的考验。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处设施管理科科长苏耀华说,我市现有市级管养的城市下水道1100多公里,包括城市干支渠、道路旁渠、自然冲沟等,分布在城中区、鱼峰区、柳北区、柳南区、柳东新区5个城区。


对于城市排水管道内的淤泥,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处采用高压冲洗车冲洗与人工清掏相配合的清淤方法,每月定期对全市雨水管道、干支渠、检查井、雨水口等排水设施进行排水管网清淤疏通。


记者 粟桂利 阎翔 韦斯敏


责任编辑:吴莹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