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有一种肯定叫“留下来”,融安村民联名写请愿书,挽留“第一书记”何赤
1号焦点大图|时间:2018-05-04 07:40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3 点击:9233
“何书记,你又来啦!”5月3日,何赤刚爬下湿滑的陡坡,就被正在网箱上喂鱼的梁继忠叫住了。

5月3日,何赤在帮助网箱养鱼的群众捕鱼
何赤,今年44岁,是融安县长安镇安宁村的第一书记。他话不多,却总是能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扶贫路上的青春正能量,用真情奉献谱写着为民服务的青春赞歌。

何赤,原本是广西电网有限公司柳江县(如今改为区)洛满供电所负责人,为了老百姓的万家灯火而默默奉献。2015年10月,他到安宁村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后来服从组织安排,当起驻村第一书记。

5月3日,何赤在安宁村的一家养鸭合作了解种鸭生长情况
“这个年轻人能给村上干什么?“我们有事给他说有用吗”“他可能都不知道农村工作是怎么干”……初到安宁村,何赤发现农村工作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面对群众的质疑,他没有退缩,而是扑下身子去了解他们。他用了半年时间,走访了全村7个自然屯,18个村民小组,784户群众,白天下地干活他就地里一边帮干活,一边聊天了解情况;晚上走夜路,进农家、谈脱贫计划。“走山路,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何赤回忆当初的情景时说,深夜回到住还要“充电”学习农村知识、研究扶贫政策、构思脱贫规划、制定脱贫奋斗目标。

5月3日,何赤在融安县长安镇安宁村和村委干部分析讨论当前扶贫攻坚工作难点
渐渐地,群众对他有了好感,并日渐信赖。2016年,何赤带领群众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四个,带动贫困户92户,网箱养殖面积约为23600㎡,每户年纯收入达到2.4万元;养鸡合作社一个,有33户贫困户养鸡4782羽,每户贫困户纯收入达到2.6万;养鸭合作社一个,带动贫困户5户,养殖2000羽种鸭,每户贫困户纯收入达到5万;引入了两个旅游公司,打造多彩苗寨……

5月3日,何赤在看望苗族同胞在家中制作绣
“踏踏实实地干,把一件事一件事干好!”何赤说,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揽,整合资源,找准项目与贫困户、项目与合作社、项目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利益关联点,实现项目带动扶贫的效益最大化。目前,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5月3日,何赤(右一)和村支书余善琼(左一)看望苗族同胞织布。苗族同胞农闲时在家中织布,为家庭增收
今年三月初,他的第一书记任期已满,本应该回到原来的单位上班。但是,群众舍不得他,村民甚至联名书写“请愿书”,希望广西电网有限公司能把何赤留下来,继续带领群众奔小康。


请愿书
记者找到“请愿书”上签名在第一个的苗族同胞凤小东。 “何书记帮我们把种的、养的东西卖出去,群众的日子都好过了。”凤小东说,他帮我们找销路到底吃过多少苦头,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他人好,我们都信赖他,全村人都希望他带领我们在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走得更远。
记者 陈建明 通讯员 覃庆和
责任编辑:韦树朗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