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报村:路好走了 毛竹值钱了

我为乡村聚力|时间:2016-07-06 10:07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将竹子拉上货车

 

“路修好了,村民的生活就有盼头了!”2015年,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甲报村的贫困人口为216户85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人均纯收入约为1500元。贫困人口过半,人均收入低,给甲报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今,全村完成99%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后,主要产业毛竹的价格也从“白菜价”涨到了平均13元每根。甲报村如鱼得水,开始了脱贫致富的竹木产业之路。
    
上学难 售竹难
   
“小时候,父亲经常砍毛竹去卖。因为没有路,我们只能绕到隔壁村的马路边卖。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的脊梁就像一段压弯了的竹竿……我当时还小,只能在身后帮他扶着毛竹,可当他汗珠滚落到我的额头上时,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安太乡甲报村党总支书记钟子雄回忆起与父亲的卖竹经历,唏嘘不已。
   
甲报村距离安太乡政府16公里,是广西典型的高寒地区,也是安太乡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2002年时,村民用“以木换路”的方式,将本村的木材资源换取资金用于修建道路。但几年后,村里的7条屯级道路因没硬化,加上年久失修,每逢大雨天气,这些路就会塌方、泥土流失。一年365天,有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烂泥路。“村里的小孩每天早上去数公里外的学校上学,都要卷起裤管去,满身泥巴回。”甲报村村主任钟子学想起孩子跋山涉水去上学的情景,不由感叹说。
   
“我们村住户比较分散,如果不是因为这些路,我们村也不会这么穷。”村里卖竹子的贫困户钟子军说。甲报村的村民常年以出售毛竹、杉木为生,毛竹第一年被砍去,第二年又长,一年四季都生长得十分茂盛,本是村民很好的经济来源,许多老板都蜂拥而至想高价收购。可是,当老板们来到村里,看到寸步难行的路,就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即使收购,也是降价收购。2015年以前,钟子军一家种的许多竹子都没办法运出去,按照钟子军的话说,“即使把竹子当柴火烧,都没人要。”
   
“行人穿上水鞋,都会被泥水淹到小腿上,开车运竹,更是难上加难。”村里做竹木加工的老板吴仕华想起以前大雨天的糟糕交通环境,忍不住叹了口气。“当时只有少许竹子卖得出去,七寸的两块钱,八寸的两块五,九寸的三块六,运出去都得花不少钱,根本赚不了多少!”吴仕华说。
   
不过在2015年11月,甲报村进行了为期50天的道路硬化改造,已完成99%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从前那坑坑洼洼的烂泥路在甲报村已不复存在,村里孩子去上学,家长也更放心了。
 
量毛竹尺寸订价格
    
毛竹:变废为宝成致富资源
   
如今,水泥路已经修好,不仅解决了甲报村最为严重的交通问题,还帮助农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钟子军做梦都难以相信,曾经几乎一文不值的毛竹,现在又成了竹业加工商们争抢的宝贵资源。
   
“现在半个月就会来两三个老板,我家的竹子卖一车就得3000块钱,我都可以修房子了。我也希望村里更多的贫困户脱贫,把其他产业也带动起来。山里的财富多的是!”日子过得好了,钟子军也成了大忙人,经常跟家人一起砍竹运竹,生活已不像从前那样贫苦。
   
钟子雄看着一车车竹木送往村外,心里兴奋不已。“父亲的竹子不用再靠他背去卖了,也不用再拉到隔壁村的马路边等买家了,现在是买家等我们。”钟子雄开心地说。
   
吴仕华的小货车也能够顺利地开到村里了,他每天靠货车可以拉运几十根毛竹。“现在是一块钱一寸,每根竹子平均十三块钱,我们还要从八寸的收起,保证竹子的质量!”谈起甲报村今年终于修好的这条路,吴仕华就十分高兴,他现在让村民把竹子砍下来后,直接装车回村内加工成筷子、笼屉,再卖到各个地方。“我们一天来拉运竹子两次,效率极快,一车价值1600块钱左右,毛利润大概260块钱!”吴仕华说。路修好后,吴仕华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要货,他的收入翻番后,人也变得精神抖擞,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路通了,竹子好卖了,村里的杉木、农畜等产业也同样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目前,甲报村还有许多贫困户,村委会将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的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群众参与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在政府的支持和带领下,甲报村还将全面完成村内各屯道、篮球场硬化,完成水利建设,并建设杉木速生丰产林100亩,创办生猪养殖合作社、林下养鸡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入股入社参与到产业生产中,争取让216户贫困村民在2020年全部脱贫。(见习记者 黄嘉祺)
 
 
 
 
责任编辑:李昕祺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