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村:许多村民建起了旅馆

我为乡村聚力|时间:2016-07-12 16:44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高友村的美景


高友鼓楼


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高友村村口的小木亭前,举目眺望,清风徐来,山丘美景尽览无余……高友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其侗寨传统的农耕文化已有600多年历史,保留了完整的民风民俗 、民族文化,有鼓楼 、风雨桥 、古庙 、戏台等宝贵的文物,还有韭菜节 、红薯节 、多耶舞 、吹芦笙等民族风情。每年,大批游客来到高友村,享受侗乡民族风情。2012年,高友村被授予柳州市“十大精品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而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小村庄,却因地势高,路难行,土地少等因素,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其有着32%的贫困人口。2015年,高友村总户数494户,总人口2129人,建档立卡户159户682人。


吹芦笙


    多耶歌舞


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高友村通过“村村通”工程,修通“林溪—高友”水泥路,还打造了高友韭菜 、高友红薯两个农产品品牌,并推进茶叶 、油茶 、竹子的产业发展,目标是在2018年让高友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潘奉军的茶叶公司


   潘玉纯采茶

茶产业带动脱贫
   

“我还是喜欢家乡的好,我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高友村贫困户潘玉纯说。
   

不论刮风还是下雨,潘玉纯都是一如既往地采茶,至今已过去10年。
   

在2000年以前,潘玉纯望着自家地里已经成熟的韭菜和红薯,十分无奈。高友韭菜和高友红薯是高友村的特色农产品,可那时乡道傍山,曲折坎坷,潘玉纯一家苦于找不到销路,只好自给自足。随着家里孩子逐渐长大,潘玉纯和丈夫罗力云的经济负担也逐渐加重,生活变得越来越贫苦。2000年后,迫于生计的潘玉纯和罗力云前往全国各地到处打工,然而挣到的钱时多时少,也仅够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


    潘奉军的茶叶公司


“我回来照顾父母和孩子,家乡才是我的根!”2006年,潘玉纯考虑到父母年龄大了,孩子上学无人照顾,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可是刚回到村里,潘玉纯还是有些不适应。“家里只能靠丈夫挣钱,他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还要寄钱回来,生活很艰苦。”潘玉纯说。
   

为了给孩子交学费,罗力云在福建打工时省吃俭用,而两个孩子上学一个月就要花费一千多元,让潘玉纯倍感头疼。
   

“你种多少茶叶,我收多少!”2014年,村里的茶叶加工商潘奉军看到潘玉纯的苦恼,于是帮助她。潘玉纯想,原本家乡种茶叶收益不高,都是村民自发拿去卖的,现在有人主动收茶叶,说不定可以带领自己脱贫。潘奉军将家乡所有贫困茶农的茶叶收购 、整合 、筛选 、加工 、包装后,再统一售往湖南 、福建等地,形成产业链规模化运作,调动村里茶农们的积极性,给贫困户提供了经济来源。如今,潘玉纯每天采3至5斤的茶叶卖到潘奉军的茶叶公司,每斤能定价卖到15元左右,到春季每斤甚至卖到40元,一年就有3000元。收入稳定了,原本愁眉苦脸的潘玉纯终于露出了笑容。


高友村民们为即将脱贫露出幸福的笑容

民风淳朴


交通好百家宴也创收
   

近年来,高友村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加大投入,不断推进茶叶 、油茶 、竹子 、稻田养鱼 、韭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扩大韭菜种植面积,引进大型蔬菜企业收购。高友村还结合危房改造 、寨改工程,进行镇村旅游风貌改造,硬化    村落巷道,通过村村通修通林溪到高友的水泥路,打造自驾游基地。三江县的高铁动车开通后,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高友村等三江村寨旅游,也吸引了更多村民在村里建旅馆。



    从高友村这条刚修好的路可以直接到湖南


村民潘云丽原本在广东中山做灯具生意,5年前回到高友村无事可做,为此很苦恼。去年8月,潘云丽看到高友村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就将自己攒下的积蓄拿来开办农家乐和旅馆。如今,潘云丽的新楼房即将封顶,她请村里的贫困户做工,希望带动贫困户们一起脱贫致富。潘丽云高兴地说:现在村里风景更漂亮了,交通也方便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以前游客少,村里的百家宴都开展不起来,现在村里一年要接待10次左右的百家宴。我和其他贫困户一起做菜能获得上百元收入,全年从百家宴就收益近2000元!”林溪镇党委副书记杨明江表示,目前村内青石板路已经建好,通向村外的3.公里产业路也已建成,政府将把高友村打造成为精品生态旅游民俗圈,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完成脱贫目标。(见习记者 黄嘉祺)
   


责任编辑:李昕祺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