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宛如一幅气势恢弘的画卷稳步有力地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在这一场伟大的改革实践中,柳州——中国西南的老工业城市,迎难而上、涉险闯关、勇立潮头,坚定不移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各领域改革方案纷纷出台、各项改革举措纷纷落地,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交出了一份全面深化改革的亮丽答卷,柳州这个老工业基地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改革大潮涌,风劲好扬帆。
柳州逐浪前行海天阔。

高扬旗帜 破局开路
改革,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柳州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始终高扬改革大旗,从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入手,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期盼的领域入手,高举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担当,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开放合作体制改革、农村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8个专项小组改革部署全面展开。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柳州市委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系统集成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015年,市委提出以“简政惠民、优化服务”为主题的“一枚印章管审批”等“八个一”重大改革项目。市委书记郑俊康同志强调,要坚决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通过实施“八个一”综合改革,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改革,争当广西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突破口”找到了,“硬骨头”就好啃了。柳州在全区率先组建了地市级行政审批局,将35个政府工作部门和事业单位承担的229项行政许可事项划入审批局,实现了审批事项、审批职能、审批人员向审批局“三集中”,审批主体由“碎片化”聚合为“一个部门、一枚印章”,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大幅度缩减行政审批办结时间,大力提升了行政效能。
一子落而满盘活。“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柳州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继而推动“一份清单管边界”“一支队伍管执法”等“八个一”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有力推动了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改革从来不会轻轻松松,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干部思想观念的解放,权力运行机制的重构,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随着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实,领导干部普遍感到部门之间权责更清晰、沟通更顺畅、协调更有力,人民群众也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广大干部群众从观望到拥护,进而积极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汇聚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柳州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起航。
系统谋划 全面开花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
面对8个领域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柳州既敢于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又遵循改革规律,讲究战术打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各领域500多项改革任务、3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39项自治区级改革试点相继落地见效,改革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触及之深前所未有。
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柳州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点。2016年3月8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市委书记郑俊康在全国两会的广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现场,从容地拿出一盒螺蛳粉,并以螺蛳粉为例谈起柳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时谁都想不到,短短两年多时间,柳州的袋装螺蛳粉日均销量可突破100万袋,螺蛳粉产业年产值会达到50亿元并向着100亿元迈进。
“见一叶而知秋”,柳州坚持把创新驱动贯穿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全过程,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螺蛳粉产业的快速崛起,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柳州模式”等,在业内成为高度认可的应用借鉴经验而广获推崇,成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范。
“三去一降一补”务必要去到位、降到位、补到位,这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去产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压力,柳州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5”政策文件,研究出台了加强要素保障、减轻企业成本负担的41条,仅2017年,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1.53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2.5亿元,减轻企业、个人税费各类负担达到73.2亿元,今年将减轻企业、个人税费各类负担达100亿元以上。企业负担减轻后得以心无旁骛专心聚焦主业,发展效益不断提升。
国资国企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对此,柳州市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的改革战略,先后出台了全面深化柳州市国资国企改革的17个文件,形成了完善的国资国企改革“1+16”政策体系,组建了轨道交通、城建、金融、东城、产业、北城、水务、文化旅游和农业投资9大集团公司。
“要全力以赴地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与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软实力’相得益彰、良性互动。”市委书记郑俊康对贯彻落实全区有关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部署迅速落地生根:着力在“放、管、服”上下功夫、做文章,优化营商环境的“1+13”文件随即出台,“354560”改革、“一事通办”改革、“政合你意”改革相继实施,为柳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坚持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城市。”2014年12月,柳州以承担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坚持城镇化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扎实走“以人为本,产程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柳州模式”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肯定,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01%,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市,也成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人口净流入城市。
“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柳州敢于提出建设广西“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开放高地,与近年来柳州深入推进开放合作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密切相关。正是在开明开放精神的激励下,柳州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相继出台系列改革方案,推动上汽通用五菱、柳工等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实现柳州职业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市引进境内外资金、外贸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根本还是要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柳州推进农村改革蹄疾步稳,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改革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美丽柳州”乡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打好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战到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推进了农业农村发展。
“中流击水,唯勇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从民主法制领域的立法改革、司法改革、群团改革,到党建领域的党代表任期制试点、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出台人才新政,再到纪检领域的落实“两个责任”、监察体制改革、扎紧制度“笼子”,市委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开出一剂剂破除顽瘴痼疾的良方,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
民心所盼 改革所向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随着一系列群众所盼的关键性、引领性改革措施落地开花,群众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给新一轮“改革赶考”打出了高分。
“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柳州始终把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推出了脱贫攻坚“七个一批”“十大行动”“百企扶百村”等工程,深入探索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等新模式、新路子,脱贫攻坚形式和局面得到大幅改善。贫困群众的自主脱贫能力得到大大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了幸福新生活,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成为了历史,贫困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实惠和温暖。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累计实现36.2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人们觉得生活在这个城市幸福,除了有山水、好的空气、道路交通方便以外,还要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医疗和一流的文化体育设施。”市委书记郑俊康如是说,也是这样带领大家干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实施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基本建设三年攻坚计划,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努力“让每一个来柳州的孩子都有书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教育”,并在全区率先推行“县属轮教”,提前三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率先成为广西所有县区全部通过国检的地级市。
“要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均衡均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借着国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东风”,柳州大刀阔斧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药采购“两票制”,推行医疗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改革、农村贫困人口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改革等工作,率先推行“乡村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改变了“以药养医”的局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医疗联合体建设“三江特色”、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融水经验”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肯定。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造福柳州百姓,建设文化强市。”市委运筹帷幄,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整合文化资源,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力推文化精品,民族音乐剧《白莲》、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以及舞蹈诗《侗》三部优秀艺术作品唱响大江南北,走出国门,享誉国内外。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每个县区一个体育公园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品牌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精品剧目月月演”等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视听盛宴。
“发展不仅是为了经济数字好看,而应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幸福,这才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行河长制,着力打造“花园城市”,“紫荆花城”“春花秋水·画卷柳州”成为城市新名片。
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更多有温度的改革还在继续,更多实实在在获得了改革福利的人民,正积极地投身到柳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汇集了磅礴动力,不断续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